
是甚麼原因弄到如斯田地呢?或許你會為這些癡肥孩童和他的父母找些開脫的理由,因為根據醫生指出兒童癡肥的成因大致有四個:家族性肥胖、綜合症狀、內分泌原因,但經香港醫生檢查後,他腦部並無病變,估計肥胖原因是第四個──單純性肥胖,主要是養分攝取量比用量大,以及與生活模式有關。據他的爸媽說他一歲已開始暴肥、在幼兒院經常搶小朋友的食物,剛滿五歲已經有140磅。小豪的爸爸說:「我哋係窮,但只要可以幫小豪成功減肥,我不惜向朋友借貸都要找醫療費。」但問題的癥結在哪呢?是籌醫療費,還是有另一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各位讀者,豪仔的個案肯定敲響每一位家長的警鐘,或許你的小朋友正在步他的後塵。他不能抗拒美食,你的孩子可以嗎?他的父母非常溺愛他,總會滿足他的食慾;他沒有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他吃很多肉和「垃圾食物」,你的孩子呢?據專家說在香港五個學童有一個是癡肥,導至他們癡肥,誰的責任最大呢?相信家長是責無旁貸。其實今天無論是癡肥現象、打機問題、品格問題、小朋友的投訴文化、自理能力低等等港童現象,我可以肯定大部分都是父母親自打造出來的問題。豪仔父母正在為醫療費用張羅,但豪仔要減肥肯定不是醫療費用的問題,試問現今不少男女不是付了很多錢去購買減肥療程、服食很多所謂減肥食品嗎?不都是失望而回嗎?關鍵是父母要配合豪仔過一個健康生活,若真的要減肥,就真的要做帶氧運動,並不是你以為他做了運動。為甚麼說以為呢?若他跟你說去游水,你以為一定可以減肥嗎?在夏天時我很喜歡游泳,我的游泳真的是為了達到帶氧和減肥效果,一跳下泳池我會最少游一小時或三十個直池,記著是不間斷的。但我到泳池見到超過六成的人都只是圍在池邊聊天,聊得疲倦了就游一個直池,或在池內你追我逐,他們當然樂在其中,但絕不能達到做帶氧運動的效果,更遑論減肥了。各位家長,好好運用暑假與你們的孩子及自己度身訂做一個減肥計劃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