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士解释,创伤的本质不仅在于事件的发生,更在于事件对个人造成的影响。当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经历生命威胁或身心伤害时,这些创伤可能对身体、情绪、社交及灵性健康带来长期负面影响。她反思道:"为什么表面已愈合的伤口,仍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什么是创伤后遗症?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身心迈向复原?"
刘佩婷博士特别指出,创伤事件中受冲击最深的往往不是当事人,而是目击者。她以1996年嘉利大厦五级大火及2012年南丫海难为例,分享自己为嘉利大厦火灾目击者提供心理治疗的经历。刘博士解释,救护人员、警员,甚至处理遗体的工作人员,也可能因接触灾难场景而受到严重影响。
刘博士分享一个辅导案例:一位化名"伟强"的50多岁地盘工人,曾目睹同事操作重型机器时遭遇致命意外。自事故发生后,悲剧画面不断在"伟强"脑海中重现,并频繁从梦中惊醒。每当听到机器运作的声音,他便出现焦虑和惊慌等情绪反应。即使事隔数月,他的情绪仍未平复,最终需依赖药物治疗以稳定情绪。 创伤后压力症四大症状
刘博士指出,童年时期在家庭中经历的创伤,往往影响最为深远,且持续时间最长。而创伤后压力症(PTSD)主要表现为四大症状: 首先,最常见的是创伤回忆侵入:患者经常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创伤事件,甚至在梦中清晰重现当时的场景,让人无法摆脱痛苦记忆。其次是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压抑机制,患者会刻意避开任何与创伤相关的记忆、情绪或环境。刘博士举例,有一位女士目睹男友自杀后,试图透过投入新恋情来逃避悲痛,但却无法真正付出情感,始终停留在创伤的阴影中。
第三是认知与情绪的负面化:患者会持续产生负面思想,认为自己很糟糕、不值得信任,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最后是警觉反应:患者可能变得易怒、具攻击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刘博士解释:"创伤会让身体记住大脑试图遗忘的事情,有些患者虽已难以清楚描述事件经过,但身体仍会出现反应,如肌肉紧绷、夜间磨牙、不自觉发脾气等。"最令人难过的是,这些反应已成习惯,患者发脾气后还会自责,形成恶性循环。 脑袋不停"揿掣" 强迫自己生存下去 创伤带来的压力反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会发展出不同的生存模式来应对。
许多受创伤者常感到生活中危机四伏,对各种刺激作出过度敏感且快速的反应。刘博士形容:"这就像大脑不断按下『警报按钮』,迫使自己集中精力应对眼前的问题。然而,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虽然看似有效,但内在情感却未被妥善处理,最终导致情绪起伏不定,甚至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他人。"
另一种生存模式是停留在自我世界。这类受创伤者会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中,借此保护自己。这类受创伤者往往选择退缩,将外界视为危险之地。他们的行为可能被误解为冷漠或自私。刘博士特别指出,若这类受创伤者进入婚姻关系,这种生存模式很可能会对婚姻造成负面影响。 回到过去、接受现实、走出创伤
刘博士提出了创伤复原的方法。首先,在认知层面,受创者需要唤醒并直面过往的记忆,例如回忆童年受虐的经历,包括当时的影像和声音,以帮助理解当前情绪的触发点。她指出这个过程充满矛盾,因为重温记忆虽然会带来痛苦,但同时也能让当事人意识到:"我已经成长,经历过他人的关怀,并且有能力承受过往的痛苦。"越能直面现实的苦痛,就越能证明自己的承受力。
另一种方法是透过群体支持来重建正向思维。例如,参与教会等团体活动,在群体关怀中,帮助当事人认识到负面思想、自我责备和羞耻感都是创伤的自然反应。"最重要的是让当事人感受到群体支持,明白自己并非孤单一人。" 重新认识压力 上帝引导迈向复原之路
刘博士强调,创伤复原的首要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压力的本质:"压力究竟是什么?是事情太多?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是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她指出,压力无所不在且形式多样,可能来自经济负担、教养子女的挑战、工作压力,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超市排队等情境,都可能成为压力来源。
她进一步解释压力本身并非负面事物,而是人生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各种情绪体验都可能引发压力反应:"当我们谈论压力时,重点不在于压力来源本身,而在于如何有效处理压力。"又说:"压力是身体对外界的评估——什么事情激发了我?接著需要帮助身体重新感到安全,并透过重新建立生活习惯来实现自我的转变。"
最后,她强调,面对创伤的首要任务是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例如,练习深呼吸,感受当下的情绪,让自己放松,给自己足够的休息,并珍惜身边亲人朋友的关怀与支持。"只要你还拥有生命气息,就能够经历上帝赐予的复原能力,并被引导走向复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