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無牆教室》聚焦創傷後遺症 劉佩婷博士分享復原之路

《建道無牆教室》聚焦創傷後遺症 劉佩婷博士分享復原之路
壓力本身並非負面事物,而是人生中必然存在的現象。(圖:pixabay)
建道神學院於5月推出直播課程《建道無牆教室》,主題聚焦「創傷與家庭」,由輔導學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主講。在15日課堂上,劉博士指出「今天是一個受傷的世界。」她強調,當今社會充滿戰亂、天災等創傷事件,這些經歷對人的身心靈造成深遠影響。課堂中,劉博士深入剖析創傷後遺症的核心症狀,並探討如何引領創傷者走上復原之路。

劉博士解釋,創傷的本質不僅在於事件的發生,更在於事件對個人造成的影響。當人們在特定情境中經歷生命威脅或身心傷害時,這些創傷可能對身體、情緒、社交及靈性健康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她反思道:「為什麼表面已癒合的傷口,仍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什麼是創傷後遺症?我們又該如何幫助身心邁向復原?」

劉佩婷博士特別指出,創傷事件中受衝擊最深的往往不是當事人,而是目擊者。她以1996年嘉利大廈五級大火及2012年南丫海難為例,分享自己為嘉利大廈火災目擊者提供心理治療的經歷。劉博士解釋,救護人員、警員,甚至處理遺體的工作人員,也可能因接觸災難場景而受到嚴重影響。

劉博士分享一個輔導案例:一位化名「偉強」的50多歲地盤工人,曾目睹同事操作重型機器時遭遇致命意外。自事故發生後,悲劇畫面不斷在「偉強」腦海中重現,並頻繁從夢中驚醒。每當聽到機器運作的聲音,他便出現焦慮和驚慌等情緒反應。即使事隔數月,他的情緒仍未平復,最終需依賴藥物治療以穩定情緒。 創傷後壓力症四大症狀

劉博士指出,童年時期在家庭中經歷的創傷,往往影響最為深遠,且持續時間最長。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主要表現為四大症狀: 首先,最常見的是創傷回憶侵入:患者經常不由自主地反覆回憶創傷事件,甚至在夢中清晰重現當時的場景,讓人無法擺脫痛苦記憶。其次是逃避行為:這是一種本能的壓抑機制,患者會刻意避開任何與創傷相關的記憶、情緒或環境。劉博士舉例,有一位女士目睹男友自殺後,試圖透過投入新戀情來逃避悲痛,但卻無法真正付出情感,始終停留在創傷的陰影中。

第三是認知與情緒的負面化:患者會持續產生負面思想,認為自己很糟糕、不值得信任,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人際關係疏離。最後是警覺反應:患者可能變得易怒、具攻擊性,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自傷行為。劉博士解釋:「創傷會讓身體記住大腦試圖遺忘的事情,有些患者雖已難以清楚描述事件經過,但身體仍會出現反應,如肌肉緊繃、夜間磨牙、不自覺發脾氣等。」最令人難過的是,這些反應已成習慣,患者發脾氣後還會自責,形成惡性循環。 腦袋不停「撳掣」 強迫自己生存下去 創傷帶來的壓力反應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會發展出不同的生存模式來應對。

許多受創傷者常感到生活中危機四伏,對各種刺激作出過度敏感且快速的反應。劉博士形容:「這就像大腦不斷按下『警報按鈕』,迫使自己集中精力應對眼前的問題。然而,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狀態,雖然看似有效,但內在情感卻未被妥善處理,最終導致情緒起伏不定,甚至習慣性地將問題歸咎於他人。」

另一種生存模式是停留在自我世界。這類受創傷者會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藉此保護自己。這類受創傷者往往選擇退縮,將外界視為危險之地。他們的行為可能被誤解為冷漠或自私。劉博士特別指出,若這類受創傷者進入婚姻關係,這種生存模式很可能會對婚姻造成負面影響。 回到過去、接受現實、走出創傷

劉博士提出了創傷復原的方法。首先,在認知層面,受創者需要喚醒並直面過往的記憶,例如回憶童年受虐的經歷,包括當時的影像和聲音,以幫助理解當前情緒的觸發點。她指出這個過程充滿矛盾,因為重溫記憶雖然會帶來痛苦,但同時也能讓當事人意識到:「我已經成長,經歷過他人的關懷,並且有能力承受過往的痛苦。」越能直面現實的苦痛,就越能證明自己的承受力。

另一種方法是透過群體支持來重建正向思維。例如,參與教會等團體活動,在群體關懷中,幫助當事人認識到負面思想、自我責備和羞恥感都是創傷的自然反應。「最重要的是讓當事人感受到群體支持,明白自己並非孤單一人。」 重新認識壓力 上帝引導邁向復原之路

劉博士強調,創傷復原的首要關鍵在於重新認識壓力的本質:「壓力究竟是什麼?是事情太多?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是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她指出,壓力無所不在且形式多樣,可能來自經濟負擔、教養子女的挑戰、工作壓力,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如超市排隊等情境,都可能成為壓力來源。

她進一步解釋壓力本身並非負面事物,而是人生中必然存在的現象,各種情緒體驗都可能引發壓力反應:「當我們談論壓力時,重點不在於壓力來源本身,而在於如何有效處理壓力。」又說:「壓力是身體對外界的評估——什麼事情激發了我?接著需要幫助身體重新感到安全,並透過重新建立生活習慣來實現自我的轉變。」

最後,她強調,面對創傷的首要任務是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例如,練習深呼吸,感受當下的情緒,讓自己放鬆,給自己足夠的休息,並珍惜身邊親人朋友的關懷與支持。「只要你還擁有生命氣息,就能夠經歷上帝賜予的復原能力,並被引導走向復原之路。」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