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師從三個向度認識「90後」青年人。其中一個向度是迷惘封閉的一群,在學業或工作上均感受挫敗,對前途茫茫無信心,往往以逃避方式面對人生的責任。另一個向度是一班趨向穩定生活,不斷賺錢進修,以消費作為生活模式,並努力加強在社會競爭力的一群。黃牧師表示這些年青人多認為教會無給予他們衝擊,因此繼續受世俗化影響。
而最後一個向度是勇於表達自己聲音的青年人,他們成為此年齡層的一把聲音,帶動和影同齡人群。有學者認為教會並無讓這些青年人講出自己的空間。黃牧師表示,一些教會顯出沒有勇氣與這些青年人對話,想接觸他們,卻怕受傷。她表示讓青年人馴服的不是教會本身,而是真理,鼓勵教會與青年人對話。
「90後」獨特性 牧養添難度
面對「90後」的牧養問題,黃牧師認為他們的幾個特性為牧養工作增添不少難度。她一一分析。
首先他們的面貌難以繪畫,正因他們多元而複雜,要將他們「定型」並不容易。她曾聽過一位年青人說「看不到自己」,自己的形象模糊、平面、空洞而空白。因此黃牧師認為「有心」是牧養他們的鑰匙:「『有心』很重要,『有心』才可進入他們的心。」
「90後」另一個特徵是不懂與人面對面溝通,不愛教會團契式的交流,卻能在「面書」(facebook)上暢所欲言。黃牧師感到青年人深深明白青年人的需求,因此她打破一貫牧者坐在辦公室及教會裡牧養的地域限制,努力在facebook上與了解年青會友的生活和想法,並走出輔導室,用青年人的方式,在網上對與他們作深入對話。她更觀察到青少年是需要回應以肯定自我價值的心態,因此她說:「一定要回應他們的心聲!」
較比起6、70年代「獅子山下」奮鬥的一輩,「90後」卻是即使奮鬥亦無法測知自己將來。黃牧師認為整個城巿的生態、文化和民生影響了青年人的未來,令他們未來生計難以保障,未來前途茫茫。她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青年人表示賺2千元供自己花費就足夠:「這些青年人活在當下,應付學業要求後就不知以後如何,無法說出未來,因此他們裡頭有很大的困惑、悲哀和傷痛。」
牧養態度比方法更重要: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說到應對方法,黃牧師認為每個堂會的文化、教會歷史和傳統不一,因此方法本身一點都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態度。她表示教會應看到這些青年人的獨特性,不是看為「一代不如一代」。她說:「要認識這一代的獨特性,因為他們自己無法找到,所以要幫助他們找到。」她強調面對這一代要聆聽而非教導:「聽得多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呼喊聲,用心聽時會『聽』到他們的『心』——那是言語無法表達的呼喊。」
她肯定這一代的年青人的創見,教會需要肯定他們:「他們的創見要肯定。他們是『得』(行)的,若否定他們時他們馬上變成『唔得』(不行)。」作為牧者要幫助他們寫出生命的精彩,寫出他們自己生命故事,引導他們活出信仰的召命。不單肯定他們個人的價值,更肯定他們是教會的「接班人」,讓他們在教會中清晰本位。
作為信仰群體,黃牧師認為教會本身具一種相連的力量留住青年人。永光堂強調要努力抓住青年人,勸導他們不要離開教會,對青年人死命不放棄的態度,相信和群體相連的力量能讓青年人回到教會中。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教會要與青年人同行,用屬靈價值塑造他們。
數個牧養向度
黃牧師分享牧養「90後」青年有幾個向度。首先要加強他們內在的承載力,這包括建立他們屬靈上的自我意識,內化他們信仰價值,建立危機意識等。此外亦包括擴闊他們生活視野,建立守望及支援系統,給予他們屬靈的引導等等。最後她表示,教會回應「90後」青年策略之一是要「搶人」——,因此教會要「醒神」——不單教會導師及牧者外表上、衣著上,更要在言語及內裡醒神,顯出話語的權威,在羊群前作榜樣,在世界的權威前,確立教會對青年人的屬靈權威,方能在世界裡為主得著這群「90後」的青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