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星期六,我出席了一間小學的家長聚會,第一位講者是一位校長,他非常詳細解釋三三四學制怎樣運作,請家長小心選擇適合子女的學校等等,還未到我分享時,我正與一些工友閒聊,突然聽到校長說:「請大家不要以為你個仔女一定會考入大學,請大家先打定輸數……」我立時豎起雙耳聽他的解釋,校長接著說:「不是每一個人也要讀大學的,也不是每一個人也適合讀大學的……」他說的話太有道理了,可能我讀了三年學士、三年碩士,然後又在大學任教了幾年的時間,眼見很多大學生也不是在讀書的,有部分同學只在「享受」校園生活、「享受」當大學生的感覺。我每天也看見有些同學醉心在他們的學會活動中,有跳舞、話劇、唱詩……至於功課,他們未到最後階段也不「衝刺」,或者就是快到「死期(deadline)」時就編出多個藉口期望講師能延遲收功課的日期,最後的功課質素?當然欠奉。畢業了,那些擁有大學學歷的大學生就自以為擁有大學「能力」,誰知很少僱主願意請他們,正因很多僱主也曾向我投訴現今大部分的大學生「不負責任、不願蝕底、做事得過且過」,結果,大學生只能幹一些不需大學學歷就可以做的工種。
有名不如有心
當講座到尾聲時,有一位家長舉手問我:「我個仔成績很差,怎樣選學校?」我回應:「坦白說,若成績很差就是學校選你,不是你選學校。」他急不及待再追問:「那若果真的讀了一間很差的學校怎麼辦?」其實我也經常遇到此疑問,於我而言,讀了好的學校家長就可以放心嗎?知否近年我接觸的求助個案有超過一半也是名校生?他們的家長千方百計送孩子入名校,然後又要出盡法寶幫孩子找輔導。我並不是指名校不好,名校之所以「名」就是出了很多名人或成績很好的人,但相信很多家長也難以理解,很多學生在名校也讀得很不開心,有些在小學時原本充滿自信的孩子,但到了一所競爭很大的學校,面對連番受挫,變得毫無成功感。家長慘、學生苦。這又何苦呢?我自己便有這經驗,小學時就讀了一所英文小學,成績一直也被其他同學踩在腳下,造成自卑心理,禍延中學階段。直至我在一所第三組別的學校重讀高中時,遇到很多有心的老師和很不上進的同學,結果我的自信心才慢慢建立起來,最後還在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
對於家長問及讀甚麼學校才好的問題,我往往也會回應「甚麼學校不是最要緊,最要緊的是孩子適合讀甚麼學校,學校又是否有一些有心人能扶助孩子發揮潛能、建立自信。」能令孩子愉快學習,敢於表達,盡展所長,品德高尚,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