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兒童貧窮及社會融和研究發佈

救世軍盼達到「融情家社:共創孩童希望」理想

在國際扶貧日(10月17日)前夕,救世軍公佈一項有關兒童貧窮的調查,結果顯示75%被訪的貧窮兒童有正面的私人空間及社區安全感,而提升他們的「希望感」是防止跨代貧窮的契機。 救世軍社會服務部去年邀請李昺偉博士和陳根錦博士,從五個有不同兒童貧窮指數的地區:屯門、大埔、葵青、深水埗及黃大仙,抽取450個9至14歲在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兒童為對象,透過問卷訪問及聚焦小組討論,探討他們及其家庭成員如何理解和面對貧窮,他們對將來的希望,及他們可融入社區可能性的解讀,從而嘗試找出解决跨代貧窮的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貧窮兒童對社區的印象與其「希望感」有顯著的關係。李昺偉博士表示,研究說明如果兒童對「社區」有正面和良好的觀感、印象和意識,便有助他們營造現在和將來的自我「希望感」。他認為,營造貧窮兒童正面的「社區感」對提高他們的脫貧意識甚為重要。 家庭和非政府機構擔當同樣重要的角色 研究結果又顯示,貧窮兒童正面的「社區感」與他們認識及曾參與義工活動,並家長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和服務有關。李昺偉博士認為,家庭和非政府機構在營造貧窮兒童正面的「社區感」擔當同樣重要的角色,非政府機構和家庭可以讓貧窮兒童透過有效認知及參與社區服務和使用社區資源,令他們覺得在社區上得到支持和關懷而不致感到孤立無援;也藉此培養兒童自立自主、發揮其潛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進一步成為社區資本去回饋社區。 有關調查又嘗試研究貧窮家長在甚麼情況下會與子女參與社區活動及義務工作。結果發現家長對社區安全感及私人空間感越低,便越刺激與子女參與社區活動及義務工作。李昺偉博士認為,這逆反關係是社會服務機構發揮中介作用所致。由於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能夠讓貧窮家長對社區內的社工和社會服務機構產生信任感,故遇到困難時會向社會服務機構尋求協助,希望從中認識更多朋友,得到情感及就業的支援。 社會服務機構應加强建立「社會網絡」支持系統 但研究同時發現,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手法多集中於建立「工作員與貧窮家庭」的縱向聯繫,而較少著意於加强貧窮家長和子女間的橫向聯繫。另一研究員陳根錦博士建議,社會服務機構應加强建立貧窮家庭的「社會網絡」支持系統,藉此培育他們的「希望感」和「脫貧意識」。 此外,救世軍青年、家庭及社區服務總經理梁佩瑤表示,救世軍屬下單位已在不同社區開拓針對貧窮兒童和低收入家庭家長的扶貧工作,除了基本物質支援兒童脫貧外,更著重加强兒童和家長與更多社會支持網絡的聯繫,提升他們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激發及裝備兒童自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融入社區生活;同時推動兒童和家長們對社區居住環境的接觸、體會和維繫,藉此培養他們對所居住地區的「社區感」,從而直接或間接建立兒童面對未來的「希望感」,以達到救世軍「融情家社:共創孩童希望」的扶貧目標及理想。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