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轻微磨损 字体偶有泛黄 邦瀚斯拍卖行对此拍卖品的描述为:"《圣经》,2卷,字体偶有泛黄,金属活字排印;边缘小裂口影响文字内容;书籍以中式装订,后经重新装订为近代紫色摩洛哥皮革金箔装饰封面(未保留原纸质封面标签),书边镀金,轻微磨损,八开,塞兰坡,1815-1822年。" 拍卖行还提供了来源,似乎是一位名叫托马斯·迪克森(Thomas Dickson)的男子的母亲于1836年3月28日送给儿子的赠书,题字为"Tho. Dickson from his affectionate mother, 28th March 1836, Abbot's Reading"。
1922年印度出版 比马礼逊译本早一年 这次拍卖的《圣经》是由英国浸信会宣教士约书亚·马士曼(Joshua Marshman)和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约翰·拉萨尔(John Lassar)共同翻译完成的译本,学者称为"马士曼/拉萨尔译本"。
马士曼在拉萨尔的协助下,以文言文翻译圣经,于1811年译成新约全书,1816年在印度出版,旧约全书于1822年译成。拉萨尔先把英文圣经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由马殊曼核对原文进行修改,最后交付中国人润笔。译本中文名为《新旧遗诏全书》,在1822年由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差会出版社出版。 华人教会在2023年欢庆了由第一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翻译的《神天圣书》出现的二百周年。(见首本在华出版中文圣经:马礼逊《神天圣书》面世200年)。《神天圣书》(又称"马礼逊文理译本")新约部份在1813年完成,5年后与米怜共同完成旧约翻译,但直至1823年全本圣经才在马六甲出版。 未受中国人重视 在南洋流传广
圣经研究者谭树林在一篇论文中指,马礼逊曾一度被视为世界 上首位将《圣经》全文汉译并予以出版的人 ,但事实上马士曼才是。"马士曼/拉萨尔译本"的出版年份比《神天圣书》更早一年。
论文又指据记录,鉴于翻译时所处的极度不利条件,"马士曼/拉萨尔译本 "有很多瑕疵,且因马士曼译本在中国境内流传不广,影响力难以与马礼逊译本比较;但却在南洋流传颇广,尤其在华侨信徒中受欢迎。此译本对后来浸信会其他传教士的圣经中译本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