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欣牧師: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

華欣牧師: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
雅安地震,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在關注和參與災區援救的同時,我們也在思想,這些年來接踵而至的災難和痛苦,到底意味著什麼?怎樣面對當今的世代?

英國文學家和思想家魯益士(C. S. Lewis)說過:「當我們快樂時,上帝向我們細語,向我們的良心說話,但藉著我們的痛苦他大聲呼喊。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喚醒一個耳聾的世界。」

打開新約聖經來讀,在《彼得前書》裏有這樣的話: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许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第四章7-11節)

「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就是各種災難向人們發出的警號嗎?「萬物」 πάντων (panton) 是個抽象的集合性的字,意思是「一切」或者說「萬事萬物」,它包括所有的人、事、物,指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和其中所包含的全部。

這個世界是有一個開始的。現代许多物理學家們也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用「大爆炸」理論來解釋。世界既有起點就必有終點,萬事萬物興衰盈虧,無一例外。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告訴我們,到了世界的末了,天地都要過去,連海也不再有了(21章1節)。

「萬物的結局」真的近了嗎?現在距離彼得說這話的時候已經快兩千年了,怎麼主還沒來呢?是彼得說錯了嗎?請注意,當彼得說這日子「近了」的時候,他的目光不是盯在人的日曆上。他講的是神的時間。他在稍後寫彼得後書時說:「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8-9)。」

從「救贖史觀 (Redemptive History)」來看歷史進程:耶穌已經復活升天,神的救贖大奶w經成就。剩下的事情只有一件了,那就是主耶穌基督的再來。耶穌一旦再來,萬事萬物的結局就到了,沒有其他的事了。

主耶穌隨時可能再來。那時辰沒人精確知道,但是卻有许多症兆。馬太福音第24章,門徒問耶穌:「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講了许多,除了有假先知要來冒耶穌的名之外,他提了戰爭、饑荒、各樣的災難,特別是地震!「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馬太福音24:8)。」雖然天災和地震自古就有,但可以明顯看到的是,災禍出現的頻率和烈度都越來越大了。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大地震發生的次數呈指數增長。這些都是主再來的預兆!

「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就是擴音器中的警訊!大難之後,痛定思痛。請不要忙著埋怨上帝為什麼對無辜的生命見死不救吧。記得美國「911」慘案後葛培理牧師的女兒安妮被邀請到電視臺接受採訪,主持人單刀直入:「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安妮答:「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剔走。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淡出。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哪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離棄神,卻又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人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聖經上所說的。

透過災難看到希望,在時鐘的滴答聲裏聽到耶穌基督再來的腳步聲。

聖徒彼得告誡我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這是基督徒面對末世的態度,也是在災難四起的世代能夠過得勝生活的秘訣。萬事萬物的結局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耶穌要再來,我們要向這位愛我們的救主交賬,「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

謹慎,就是要時時有理智;自守,則是強調要有紀律,有自我約束力。在這末後的時代,太多的事情讓我們沉迷於世界,比如電視、球賽、連續劇、互聯網…等等。當心呐,不知不覺中,主就要再來了,你準備好了嗎?重點是禱告,頭腦清醒,心眼明亮的禱告。這是要我們特別注意自己與神的關係。恒常地來到神面前禱告,和他保持密切的個人關係,我們才能面對這個變幻莫測的末後時代。一時一事一次的禱告並不難,難的是事事禱告,一生禱告。求神保守我們禱告的心,在災難中興起禱告的勇士。多多禱告吧,因為萬物的結局近了!

經文中「最要緊的是」在原文中直譯是「在萬事萬物之上」。萬事萬物的結局近了,而位於萬事萬物之上的是「切實彼此相愛」。彼此切實(熾熱/恒久,fervent/constant)相愛是末世基督徒的最高生活規範。彼得解釋說這是因為愛能遮掩许多的罪。這裏「罪」不是指人的原罪,而是指人和人之間交往時的過錯。指 Wrongdoings 和 Offences。「遮盖則是寬恕包容的意思。

教會中最大的問題常常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來自同工關係中的摩擦、不和及傷害。其實這也不完全來自內部。惡者撒旦,就是借著我們舊我中的軟弱來挑動我們的血氣,使教會牧者、長執和會眾之間出現裂痕,以此攻擊神的家。彼得深知在末後的時代裏教會弟兄姐妹彼此同心合一的重要,才大聲疾呼要彼此相愛。以愛來遮掩罪,就是要以寬容、饒恕的心來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冒犯和傷害。這是極為不容易的。通常情況,當別人的過錯傷害了自己,我們都是刻骨銘心,永志不忘的。心裏不斷對自己說,他若不道歉,我絕不原諒。

教會裏的也都是罪人,是蒙了主恩的罪人。不完全的,有罪的人在一起做事,哪可能免得了磕磕絆絆的地方!於是,爭吵出現了,論斷出現了。许多人覺得自己受了傷害,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向自己道歉。結果是神的事工受損,撒旦在暗中發笑。夫妻關係上常常也是如此。出了狀況,很少人願意饒恕,只是等對方向自己道歉。而神的要求是要我們彼此切實相愛,以寬恕和赦免來化解別人對自己的傷害。

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十五世紀末曾花了三年時間為一個修道院的餐廳作了一幅壁畫,就是現在收藏於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的《最後的晚餐》。據說他在創作過程中曾與他的一位畫家朋友有過激烈的爭吵。心裏覺得受了巨大傷害的達芬奇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對方不道歉,他也忘不了放不下這段過節。怎麼辦?畫!他決定用這個人的臉來畫出賣耶穌的猶大。帶著心中的怒氣,他動筆了。很快就畫成了。惟妙惟肖,一看就知道是那傢伙。真解氣,要叫他遺臭萬年,誰叫他得罪我又不道歉呢。可是馬上就有新的問題來了。他在畫耶穌的臉的時候僵在那裏畫不出來了。耶穌的臉應該是祥和、溫柔,在最後關頭仍以憐憫的目光看將要背叛自己的人,給他悔改的最後機會。達芬奇陷入了困境。一次次拿起筆來,一次次落不下去。聖靈在他心裏責備他。他抵擋,他抗拒,最後終於悔改,把猶大的像覆盖了。在心裏,在神的面前赦免了得罪他的弟兄。之後耶穌的像終於畫出來了,整幅畫完成了。朋友之間的爭吵,永遠忘懷;耶穌的慈愛和赦免,千古傳誦。

願我們彼此切實相愛,因這是神的命令。在實踐彼此相愛的時候,從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做起。這裏的「款待」不單是指接待客人,或是請別人到自己家裏來吃飯而已。「款待」的精義是肯為別人的好處而付出,是神的愛。愛是舍己,愛是不計算人家的惡。「款待」應該是從心裏出來的。不是為了面子、為了責任。我們在教會的聖工上更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款待」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境界。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是我們內在的信仰生命的外在表現。當我們對主有信心,對主感恩,心裏充滿從天而來的喜樂時,互相款待、主動饒恕、和睦同居就成為我們在末世的美好見證。

萬事萬物的結局近了,超越萬事萬物的就是神的愛。神的愛能使我們合一並賜給我們傳福音救靈魂的能力。雅各書五章20節說:「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盖许多的罪。」詩篇32第1節說:「得赦免其過、遮盖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願我們彼此相愛,也讓這愛傳遞出去,使世界上的萬民得福。

經文的最後兩節講的是在這末後的世代,基督徒工作的責任、工作的態度和工作的目的。「萬事萬物」這個詞第三次出現,中文譯成「在凡事上」。在主要再來,萬事萬物都要過去的背景下來看萬事萬物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叫神因耶穌基督得榮耀。

基督徒是神用重價贖買回來的人。每一個得了主的恩典的人,都應當為主而活。以服事神為生活的目標。過去我們活著是為自己,世界上的名聲、財物、享樂,大房子、好車子,股票、旅遊,子女的前途、個人事業的發展等等成了我們生活的追求。末世近了,是反思的時候了。

我們教會的一個男孩子,在一個風和日麗的黃昏,站在自己家的後院兒裏。從樹梢兒的縫隙裏可以看到天上的雲在悠悠地飄過,夕陽把綠油油的草地鍍上一層金黃。孩子轉過身來對父親說,「Daddy,你看這世界多美(beautiful),為什麼你說世界像大便(糞土)呢?」 對於美國生長的中國孩子,要理解保羅說的「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8)」確實不容易。我們既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活在其中成為鹽和光,又要視這個世界的文化體系、價值取向為糞土;不被這個世界所誘惑。確實是極大的挑戰。

世界雖然看上去美麗可愛,但是卻不具有永恆的價值。約翰一書在談到末世的時候說:「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2:17)。」世界上的天災、人禍也在不斷提醒我們,這世界其實是靠不住的。五年前汶川大地震,災難來臨,人心欲碎,無語問蒼天時,弟兄姊妹提出的口號是:「不問為何,只問如何。」不去糾纏為什麼神會容忍這樣大的慘劇發生,而去仔細思想在這末後的世代,我們當怎樣行。但願我們讀了經文之後,每個人都有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感。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有限,天地萬物的結局近了。你我當怎樣忠心愛主,為主而活,在凡事上讓耶穌基督得榮耀?讓我們從禱告和彼此相愛開始吧,求神鑒察你我的心。

災難不是神的心意,讓我們警醒復興才是擴音機中的資訊。在經文中三次出現的關鍵字「萬事萬物」,告訴我們在「萬物的結局近了」之時當怎樣生活。這裏強調了三種關係。第一是與神的關係: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才能與神有美好的交通,才能體貼神的心意。第二是與人的關係:超乎一切之上的是彼此相愛,愛看得見的弟兄姐妹,就是愛看不見的神。神的慈愛,通過我們的彼此相愛彰顯出來,使我們在這末後的世代站立得住。第三是與事的關係:經文要求我們努力服事,在一切事上讓耶穌基督得榮耀。

我曾有機會去香山憑弔一代忠僕宋尚節博士(1901-1944)的墓地。這位捨棄美國的博士學位,回國帶來幾代人的復興的屬靈偉人,四十三歲就因病在經受了極大的痛苦後離開世界。他去世前說:「我盼主再來時復活被提!」站在他的墓地,輕撫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雨,已經有些凋殘的墓碑,上面的字震撼我心。碑文引自啟示錄的結尾,一面是耶穌的宣告:「是了,我必快來。」另一面是主僕的心聲:「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願我們每個人都把「主必快來」刻在心裏,也常常對主說:我願你來!

本文轉載自華欣牧師新浪博客,作者為海外校園事工總幹事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