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球:對胡牧師有關是次華福大會的回應

楊慶球:對胡牧師有關是次華福大會的回應
華福大會開幕式
本人是次沒有出席在峇厘島的華福大會,很多細節並不知情,因此無法一一回應。但胡牧師的批評(見胡志偉:「老化」而不能「深化」的華福運動)有它的一貫性及有效性,例如「華福會節目內容失掉了對堂會教牧的吸引」,「大會主題的廣泛性而欠缺深入性」,「偏重狹意的宣教,甚少研討環保、文化、扶貧、公義等福音的具體內容」,「五年一度會議成為海外華人教會的聯誼會」等,都是華福會多年來被人咎病,又沒有好好處理。我已經十多年沒有參加華福會,也少有鼓勵同工參加,對胡牧師所批評的有同感。

然而,我希望在另一些角度,談談「唐崇榮牧師現象」。我並不是要為誰辯論,只是就所見的講自己的感受。能夠成為一代傑出的教牧,不單不容易,而且要付上很大的代價。我並不同意「香港教會」這個全稱命題,肯定受不了他的講論風格。就我所知,他在香港長期的講道一直有不少人參加,而我的會友(不止一人)也親自向我說聽他的講道得到很大的造就。我不知他在這次華福大會吹噓了甚麼歸正神學,但依我多年與他相處,他從未在我及學生面前把歸正神學絕對化。否則,他不會請我這個「路德宗」背景的人多次在他的美國神學講習班及印尼的神學院講授神學,當然少不了路德神學。他在我面前只強調歸正是好的神學,其他宗派也有其精彩處。

華人大牧是否不容挑戰,問題是如果他們做的並不涉及對錯,最多是他們的風格、他們的思想已不合時宜。在主的愛中應該彼此砥礪、共進,而不是為批評而批評。「名講員」的「市場」通常不是人為造成,也不應用人的私意去打擊,上帝不用他們,他們自然淡出。事奉主沒有甚麼功成,能繼續事奉也沒有甚麼身退。天國的事工又大又廣,應該沒有競爭的。獲華福邀請也不是甚麼偉大之舉,我看華福的網絡有點過時,他們只能邀請他們以為好的,這是任何機構都有的限制。事實上,華福難以代表世界華人教會,更不應偏向香港教會。我相信華福希望海外華人教會藉著這平台有交通的機會,很多偏遠地區的教會是很需要華福的關懷的。香港教會有太多資訊,太多議題,香港不少無謂的爭議,也不見得對其他地區的華人教會有何意義。華福應該把力量多用於偏遠教會的關顧,這樣,華福成為海外華人教會的聯誼會,五年一次聚舊,也是無可厚非。

中國教會是華福的挑戰,從過去華福處理中國教會的手法,看到它對中國教會的抱殘守缺的看法,實在令人震驚。我們必須與時並進親身了解中國教會,這是急不容緩。在上帝眼中來看,中國只有一個教會,就是屬祂被救贖的教會,其他都是人為、政治取向。我們不能把上帝的子民排除在「家庭教會」,或「三自教會」之外。況且,「家庭與三自」已不能充分及正確地描述今日中國的教會。

作為一個普世的華人教會組織,有關宣教仍是應該以理念為主。但落實宣教,必須與當地文化有關。因此,華福的宣教策略,最好分區落實討論,才能顧及不同地區的文化、環保、慈惠、公義等切身議題。華福繼承《洛桑信約》的宣教精神,傳福音使人歸向上帝仍是最基要的。慎妨自由主義的滲入,顛倒了福音的優先性。

本人對華福認識不多,對胡牧師的見解表示欽佩。《基督日報》的陳姊妹給我電郵,請我回應幾句,以上的只是有感而發,為唐牧師講幾句公道說話,為華福前路表達一點意見。

楊慶球 禮賢會大埔堂顧問牧師 加拿大恩道神學院院長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