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關」主席李炳光牧師發言說「關愛」本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需要關愛,而金錢只能提供一種福利,並不能代替關愛;與人接觸、建立關係才是真正的關懷。
他指出,若關愛基金只為補足香港現存社會福利和慈善工作的未及之處,就不如乾脆稱作「福利輔助基金」,但其是香港最需要的是建立關愛的文化,給受助者關愛,也保留他們的尊嚴,與他們建立一個持久的互愛關係,所以關愛的工作應有一個平台和確實的指數。
李炳光牧師呼籲社會各界能從「基金」的層面,大膽而合力進入「關愛」之中,目標是讓每年更多帶有資源的個人、家庭和企業在社區中得到適切的條件和支援配套,貢獻時間作關愛的行動,照應、支援、啓導、與少年人同行,關愛老弱,令他們有尊嚴地生活。
教會以愛關懷鄰舍
教會團體一向以愛去幫助受助者,並推動社會的關愛文化。會上基督教勵行會、工業福音團契以及禧福協會分別分享了關懷少數族裔、青少年成長嚮導計劃以及食物糧倉計劃的開展和成果。
工福總幹事余妙雲強調了青少年成長嚮導計劃推動成年義工一對一長期持續地幫助社區的青少年成長,這比鼓勵兒童儲蓄金錢這點更顯得有意義。作為嚮導的義工鄭生亦出來分享他如何與一個基層孩子做朋友,幫助他面對升中的新學校生活,扶持和鼓勵他積極面對人生。
禧福協會總幹劉達芳分享了食物糧倉計劃自09年6月至今年10月,一共透過4個機構並全港九41間教會服務了3,228個家庭。而他們的計劃跟社會福利處不同的是他們強調將受助者作為人而不是個案看待,提供舒適的環境接待他們,設圖書閣給伴隨而來的孩子玩樂,又聆聽受助者的辛酸故事。而投入服事的義工受很多的故事所感動引發出更多關愛行動,比如自發籌款請受助者吃團年飯,也有很多公司主動捐出物資。
一名養育四個兒女的單親母親岳女士分享了她受助的經歷。她初次到土瓜灣浸信會求助時正患情緒病,所以期間大發脾氣並提出很多額外要求,而接待的人員不但沒有怪責或強調以規矩辦事,更是主動了解她的情況,以後亦持續關心她。而自從接觸教會之後,她的情緒病也改善了很多,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劉達芳博士表示,教會能做到的是帶頭作關愛行動,還可以作為核心以連接社區的NGO和學校,凝聚整個社區的資源和力量,去作關愛行動。而針對各區人口結構不同,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教會可以結合社福單位和學校去合力去研究制定策略去解決問題。
會上基督教勵行會亦分享了他們如何著力幫助少數族裔尋找工作並融入生活。
蔡元雲:關愛基金要培養志願者
就「基金」提出的推廣關愛文化和訂立指數量度關愛水準等,同時代表政界、民間和教會團體的蔡元雲表示支持。他指出光講派錢,一百億很快就會用光,但社會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錢,而在於人。他就關愛基金用途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可用於動員和培訓志願者,去作持續的關愛行動,與人建立關係;第二,給貧困人士提供實質經濟支援,解決他們衣食住行和健康上的需要;第三,推動NGO及宗教團體參與,讓這些有心去服侍社區的人去做關愛行動;第四,推動研究學者參與定下「關愛」指標。
他指出政府社會福利機構不是不想做、無愛心,而是「做得太多做到殘」,這樣何不交給有心服務的團體去做呢?他表示期待政府的政策和行動應是實證為本、可持續、可行的,而非「假、大、空」的。
學者:關愛文化有指標可量度
理工大學陳清海教授會上回應,指出政府若對一百億關愛基金有認真及長遠的一個期望,應就教關提出的關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制定關愛指標作認真考慮。
他指出實際做法不應只是放一些官方的統計數字作指標,也不應單作社會普查接納式、信心式的調查結果作指標,而是應該參考過去20至30年的國際經驗,從個人層次、單位層次和政府層次三方面訂立指標,比如在個人層面上可統計是否多了人參與關愛的行動,從投入的時間去量度投入的持久性和程度;就單位層次則可詢問在公司和企業層面是否訂立了關愛政策,比如有否成立義工隊伍、有否提供工時和培訓去裝備員工投入關愛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