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信仰裡的真實場景是我們的生活。這幾天我們看亞伯蘭的生平,他如何開放自己讓上帝引導人生下半場,亦看到他如何面對苦難。昨天看到他如何面對家庭內部問題。一個築壇的心態就是把心歸向上帝的心態,好跨越人生考驗,成為人生的台階。
你我總會面對人生一個又一個考驗,不過信仰就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絕對不能閉門分析。
亞伯蘭提攜羅得成長,並提議讓他離開建立人生。但羅得心傾慕繁華生活,漸漸移近所多瑪。這城位於死海南面。古代社會對今天都是弱肉強食,當有成就時會引來別人虎視耽耽,當時發生一件搶掠的事:一批結盟的團隊攻打所多馬,所多瑪聯盟的王被殺敗,就逃到山上,敵對部隊進去所多瑪和蛾摩大肆擄掠,將財物人口都據為己有。羅得和所有財物亦全家被擄。
亞伯蘭聽到這消息時如何回應﹖他回應這事讓我們看到他敬畏上帝的人生又邁向成熟的一步。
第一小段:盡己的人生
十四14至16 一小段叫盡己的人生,他盡上應有的責任,他盡全力救護親人,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帶同全家所有壯丁318人出發。在迦南生活不易,日子很艱難,上帝賜福他。
雖然羅得取了最好的地,只留給他山區,雖然這樣,神把整個迦南地賜給亞伯蘭,他的家就發展起來,現在他傾盡全力救羅得。他直追到但,又追到大馬士革北邊的何把。亞伯蘭當時生活在希伯來最南之地,他帶家丁追到但,是迦南最北之處,踏遍全地救羅得。再出迦南地到再北的何把,不但出全部力量,更是窮追將侄兒和財物追回來。
聖經記載的零碎一方面反映情勢緊急,但另一方面亦看到另一個重點:羅得是亞伯蘭的親人,看著他長大。但經文記載巧妙地相當強調財物。16節先講「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才提及人,將財物放在人和婦女之前。
今天經文主要講的是財物,一方面他救侄兒,另一方亦重視財物。這裡看到亞伯蘭的人生態度。為什麼他如此看重財物呢﹖我們說「錢財身外物」、「貪財是萬惡之根」,但另一方面財物亦是神的賜福,如何拿捏呢﹖
今天我們活在競爭大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同行之間、社群之間都互相比拚,今天全球一體化下全球生存的比併更增加。現實世界令錢財佔很重要的位置。通貨膨漲高的年代,人的儲蓄很快被吞噬。生活在現代大都巿,重視財物是生活需要。
我們首先要知道,享受我們辛勞所得其實是上帝所賜給我們的份,這是傳道書的重要訊息,我們努力工作賺取所得在上帝的保護下賜給我們,讓我們養生,享用和服事人。所以我們亦無須不管金錢,看為不需要。
當亞伯蘭救人時不單救回人性命,亦救回辛勞得到的財物。我們要珍惜辛勞得來的財物,好好管理財物是生活的責任,亦是上帝的託付。
第二小段:感恩的人生
亞伯蘭戰勝敵人回來時,所多瑪王歡迎他。剛才小段亞伯蘭顯出驚奇的人生:盡親情責任、公義責任、珍惜財物責任。回來時同盟歡迎他。17節記載他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這是理所當然,所多瑪被攻擊,他看到人平安回來時他帶著興奮,首先出來迎接亞伯蘭。
又有另一人出來。「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十四18)其中一個同盟的是撒冷王麥基洗德,後面對他有更多描述:「他是至高 神的祭司。」甚至為亞伯蘭祝福:「願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賜福與亞伯蘭!」
這裡需要補充。亞伯蘭和家族不是當代唯一敬拜真神的人,如約伯。有研究指出約伯年代與亞伯蘭的年代相若,還有約伯的朋友都不是希伯來人,在當時世上還有其他人懂得敬畏耶和華。不過今天救恩的福音,上帝揀選亞伯蘭。
同盟的王一方面讚美上帝,另一方面亦對亞伯蘭有特別的提醒:「至高的 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裏,是應當稱頌的!」」(十四20)把全家的人帶出去追,用性命拚博,打敗敵對的人不是個人的拚搏嗎﹖與上帝有關嗎﹖是我的性命奪回來的,為什麼與上帝有關呢﹖
不過聖經字裡行間,亞伯蘭的反應是毫不猶疑的作出行動:「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今天來說是十分之一。大概是他搶回被擄的財物中的十分之一,這是聖經中記載十一奉獻的首例,亦成為後人十一奉獻的先例。
亞伯蘭75歲開始離開故鄉來到迦南,經歷很多家族變故,過了很漂泊的生涯。他的家道不錯,但有很多遺憾,所以他很知道很明白一切都是恩典。當他凱旋歸來時當然歡喜快樂,但可能不會將成功解釋為幸運。麥基洗德說的是實話,將他內心世界展露出來,所一說他就立刻明白。剛才說到他相當重視財物,不是因為貪財,而是因為財物是他辛勞後上帝的賜福,他將辛勞得來的財物獻上十一奉獻。他沒認為財物是自己的,知道一切都從上帝而來。
奉獻是表達自己的卑微、表達對上帝的崇敬;這不是上帝的需要,不是上帝等待奉獻的供應。上帝是生命的主宰,一切都屬於他,是情不自禁的、甘心的激情,是感恩的流露。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是十分之一的比例,不過肯定是他甘心的。我們怎樣看自己的生命﹖我們珍惜上帝所賜的,我們知道上帝賜下的都是上帝託付的。他有感恩的人生。
第三小段:尊主的人生
21-24節 所多瑪王亦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這是毫不含糊、相當清楚的提示。
剛才提過當敵人擄掠所多瑪,自己沒辦法保護自己的城巿,以致城巿人口財物全被劫掠。現在是亞伯蘭所屬的一隊人將全部人奪回來,所以對所多瑪王來說都是已失之民,都不屬於他,所以他讓亞伯蘭拿去所有財物,只留下人。他的提議是人之常情,亦是亞伯蘭應得的。所多瑪王亦懂人情世故,亦懂感恩,但另一方面這也是當時的規矩。
在合情合理的提議下,亞伯蘭如何回應嗎﹖他作出莊重嚴肅的回應:「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22)他怕所多瑪王把他當作說笑。他首先奉獻了十分之一,竟然拒絕了所多瑪王的提議,誇張的說一根線一根鞋帶都不拿。可以說亞伯蘭放棄了他應得的權利。我什麼都不要,318個家族成員的需要為他們要,並且為一起去同盟亞乃、以實各、幔利爭取「所應得的分」。
當時大家公認是合情合理的回報,亞伯蘭不受當時規矩所限,甘心放棄權利。原來人可以超越錢財,可有更高選擇。他重視錢財,因為他重視上帝賜福的。他很高度的敏銳,將榮耀歸與上帝。23節下半他解釋:「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他拿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從此所多瑪王會說「不過如此如此他拿了去,敵人是明搶,他是暗搶。」
亞伯蘭認識不屬上帝的人的心思,他心裡頭常有上帝:我這行動如何能夠反映上帝﹖我是否討上帝喜樂﹖他刻意強調所有的好處都出於上帝,他不讓世界輕看,用今天的話:出錢出力,然後避開了利益衝突。他救人不是為了錢,這也是當時一個現象:一個部落被擄掠了,我去救他,財物就歸我了。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是救人,並免人被欺壓。他不是為了錢。甘心放棄利益反映他對神對人有忠誠。
這次事件中,雖然有同盟亞乃、以實各、幔利都取了他們的份,人性是自己既然沒有,他們亦不能有。有時候一些看似高尚表現背後亦有很多自己私利的比較。亞伯蘭為別人爭取,甘心放棄所得。
財物財利是生活所需,是上帝所賜。我們努力工作求上帝賜財物,不求僥倖,不羨慕別人所得。
總結
第一段刻劃出他盡己的人生,第二段刻劃他感恩的人生,第三小段可以刻劃他尊主的人生,他一生以尊為大。
我們今天生活在現代世界,人生安全感 大概建立在財富之上。自古以來多少社會悲劇、人性醜悪亦因為財物,因為我們讓財物佔據了支配的人生位置。它是重要、必需的,但不是支配的位置。財物不是人生「話事」的,不要讓財物喧賓奪主決定我們的喜好,生命有許多寶貴的,很多其他值得我們珍惜的。所以把財物放在適當的人生位置,不要讓它喧賓奪主,支配我們的人生,恩典的主、大能的主才掌管我們人生。
亞伯蘭因著捨棄而得到豐盛,他讓侄子兒選好的,表面上他很落泊,然後上帝說將全地都賜給他。今他雙重的少拿了,一方面他奉獻了十分之一,另一方面應得的不取,如此更少了。他曉得盡己的人生,曉得感恩的人生,曉得尊主的人生,他的生命反而經歷豐足和飽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