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区、信徒力量总动员" 为教会促进社会和谐之要素 編輯室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下午12:54 【香港消息】香港这片弹丸之地,人多、事多,社会问题越趋复杂。圣经教训人"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面对社会的不公、家庭的惨剧、人心险恶,教会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是一个容易被忽略而却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6月29日由中国基督教教会基湾堂主办"教会在社会和谐中的承先与启后"专题座谈会给信徒一些启发。聚会由中大文化及宗教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何庆昌博士及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龚立人博士主讲,播道书院校董会法律顾问柯广辉律师及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回应。 香港基督教过去一直扮演推动社会和谐的先锋角色 何庆昌博士先用简报形式回顾了基督教在香港百多年历史里面的社会参与情况,通过宗派教会、联合机构、与政府的合作计划等各种模式,看到基督教在教育、医疗、关顾、维护法纪等各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胡志伟牧师后来甚至以"先锋"来形容初期华人教会在推动社会和谐上的角色。然而引起人反思的是,随著岁月的增长,今日华人教会的领袖似乎不比上一辈的积极,甚至是漠不关心。这一点带出了主题——教会在社会和谐中如何"承先与启后"。 全球化之下 守旧社会转成新"风险社会" 龚立人博士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的定义。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环境,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而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和谐事实上是靠著建立信任机制的;当信任机制稳固地建立起来,无论危机有多大,社会都不会乱。而"信任机制"是由政府通过建立"专家系统"来维持的。"专家系统"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有禽流感威胁本港,政府就会派出专家监察,发出官方的报告,让市民可以安心。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所面对的是一个"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所谓"风险社会"不是指未能预料将会发生的事,而是指社会的"专家系统"失灵、无法再吸纳风险和解决存在问题、"信任机制"倒塌的状态。 香港目前正正就是这种"风险社会",市民对政府制度没有信心。就以教育方面为例,早几十年师资还差、整体教育水平只达到高中程度的时候,未见有家长投诉香港的教育质素差;但今日大学生满街是,教学资源和师资都比以前好,反而家长不断嫌教育水平低。原因是"专家系统"已经失灵,人们认为教育不再是前途的保障。 龚博士指出,"风险社会"带出来的是"人们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现象。为了要自救,市民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寻求人际网络的协助。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社会下,教会或宗教团体必会兴旺。因为这些团体为人们提供一个避难所,在那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帮助。"龚博士尖锐地指出,教会或其他宗教团体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 "风险社会"为教会推动和谐带来新挑战 然而龚博士提出,教会在社会上处于这种无形的优势之同时,在实际操作上有几点是值得关注的。首先,当教会的人是为寻找帮助而聚集,就要小心不要被社会来塑造教会,变成了一种人文化的团体;教会仍要采取主动去发挥在社会应有的角色。 第二,当"专家系统"失败,现有的社会是否能够容纳不同人士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达到和谐呢?民主自由成为了"专家系统"失败的必然产物;虽然不至于解决所有意见之间的矛盾,但至少能够把杀伤力减到最低。那么,教会也应该要相应地在民主自由的立场下一个定位。 第三、当"专家系统"失败,也暗示著社会正在趋向"多元主义"。龚博士认为,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是有不一样的。多元主义对于价值观的"对"或"错"的是十分明确的,但没有一个价值能够代表决定性的角色,价值观之间是有自由的竞争。 "为了维持社会和谐,教会必须接受基督教的价值观无疑只是社会上众多价值观的其中一个。"龚博士说。他鼓励教会思考在时下社会应该怎样去宣讲基督教的讯息,以及在牧养的时候需要作出怎样适当的调节。 基督教对和谐之定位——信徒生活带来的一种和谐 胡志伟牧师后来在回应的环节,从一个圣经的角度去看"和谐"。胡牧师引用太10章34节及太5章9节两处经文作对比,强调"福音的两面性",指出耶稣所带来的和谐不是世俗社会所定义的"和谐",耶稣来是让世人思考这种世俗的"和谐"是否真正的和谐。 "教会所讲的和谐是一种动感的和谐…在不和谐的地方,基督徒要做出复和的角色,要使敌对的双方沟通联合;但如有发现两方之间非常的和谐,那基督徒也要问这种关系是否建立在真理之上…信徒活出和谐,是信徒生活中带出一种和谐。"胡牧师解话说。他举出了一些实际例子,例如中国、香港、台湾两岸三地,在政治上是不能合一的。自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人喜欢到中国去,搞很多合作,但就不往台湾跑。那么,香港的教会,为要促进中港台的和谐,也应该多去台湾,作为一个中国与台湾之间的桥梁。 接纳通融 打破教会墙壁 信徒总动员服侍社区 另一位回应嘉宾柯广辉律师从实际的角度讨论主题,引用实例提出建议,从平信徒的角度去看如何参与。例如深水埗是全港人口老化率最高的地区,达到百分之十九,该区特别多老人院;同时深水埗也是全港教会最多的地区,共有110间,香港最大的教会也在该地。柯律师建议,如果每一间教会能够负责一所老人院的探访服务,要解决老人问题似乎是轻易而举了。 柯律师表示他的信念,"一个社区里有问题,上帝也在那里,答案也在那里"。因此,教会必须要好好找出她所处的社区范围内有什么问题, 并且积极找出解决方法。他指出很多教会或机构去一个社区事奉的时候,往往麻木地将手上能够提供的资源拿出去,认定那就是问题的答案。他说比较正确的是,事奉是先谦卑下来的,要先去了解清楚当地的需要,然后才安排最合适的服务。 而且教会对社区的服侍也是应该是一种长远的计划。他非常欣赏将军澳的基督教灵实医院的事奉。早在将军澳发展成新市镇的初期,灵实医院已经认定了这个是神赐给他们的土地,就决心要在当地事奉到底。至今将军澳区内一共有44间由灵实医院开办的机构,服侍不同人士,整个社区得到完美的覆盖。 柯律师指出信徒不要一味只投入于教会的事奉,而忽略了基督徒对社会的责任。基督徒要建立无墙的教会,即使在职场上、在社区里面,也可以通过基督徒的服务来传扬福音,这种方式也是更为有效的。这一点也得到胡牧师的认同,教会应该释放更多的资源,融入于社区当中,"国度价值的临在是比个别堂会的成长更加重要的"。龚博士补充,教会需要建立在社区的人际网络,与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人也可以一起沟通和合作,在他们都同样关注的问题上,一起配搭服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