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區、信徒力量總動員」 為教會促進社會和諧之要素

【香港消息】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人多、事多,社會問題越趨複雜。聖經教訓人「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面對社會的不公、家庭的慘劇、人心險惡,教會如何促進社會和諧是一個容易被忽略而卻是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6月29日由中國基督教教會基灣堂主辦「教會在社會和諧中的承先與啟後」專題座談會給信徒一些啓發。聚會由中大文化及宗教學系博士後研究員何慶昌博士及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主講,播道書院校董會法律顧問柯廣輝律師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回應。 香港基督教過去一直扮演推動社會和諧的先鋒角色 何慶昌博士先用簡報形式回顧了基督教在香港百多年歷史裡面的社會參與情況,通過宗派教會、聯合機構、與政府的合作計劃等各種模式,看到基督教在教育、醫療、關顧、維護法紀等各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貢獻。胡志偉牧師後來甚至以「先鋒」來形容初期華人教會在推動社會和諧上的角色。然而引起人反思的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今日華人教會的領袖似乎不比上一輩的積極,甚至是漠不關心。這一點帶出了主題——教會在社會和諧中如何「承先與啟後」。 全球化之下 守舊社會轉成新「風險社會」 龔立人博士先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和諧」的定義。任何的時代、任何的環境,社會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機,而一個社會能否保持和諧事實上是靠著建立信任機制的;當信任機制穩固地建立起來,無論危機有多大,社會都不會亂。而「信任機制」是由政府通過建立「專家系統」來維持的。「專家系統」最簡單的例子是,當有禽流感威脅本港,政府就會派出專家監察,發出官方的報告,讓市民可以安心。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所面對的是一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所謂「風險社會」不是指未能預料將會發生的事,而是指社會的「專家系統」失靈、無法再吸納風險和解決存在問題、「信任機制」倒塌的狀態。 香港目前正正就是這種「風險社會」,市民對政府制度沒有信心。就以教育方面為例,早幾十年師資還差、整體教育水平只達到高中程度的時候,未見有家長投訴香港的教育質素差;但今日大學生滿街是,教學資源和師資都比以前好,反而家長不斷嫌教育水平低。原因是「專家系統」已經失靈,人們認為教育不再是前途的保障。 龔博士指出,「風險社會」帶出來的是「人們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現象。為了要自救,市民到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尋求人際網絡的協助。 「因此,我認為在這種社會下,教會或宗教團體必會興旺。因為這些團體為人們提供一個避難所,在那裡可以找到真正的幫助。」龔博士尖銳地指出,教會或其他宗教團體會成為社會的核心力量。 「風險社會」為教會推動和諧帶來新挑戰 然而龔博士提出,教會在社會上處於這種無形的優勢之同時,在實際操作上有幾點是值得關注的。首先,當教會的人是為尋找幫助而聚集,就要小心不要被社會來塑造教會,變成了一種人文化的團體;教會仍要採取主動去發揮在社會應有的角色。 第二,當「專家系統」失敗,現有的社會是否能夠容納不同人士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達到和諧呢?民主自由成為了「專家系統」失敗的必然產物;雖然不至於解決所有意見之間的矛盾,但至少能夠把殺傷力減到最低。那麼,教會也應該要相應地在民主自由的立場下一個定位。 第三、當「專家系統」失敗,也暗示著社會正在趨向「多元主義」。龔博士認為,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是有不一樣的。多元主義對於價值觀的「對」或「錯」的是十分明確的,但沒有一個價值能夠代表决定性的角色,價值觀之間是有自由的競爭。 「為了維持社會和諧,教會必須接受基督教的價值觀無疑只是社會上眾多價值觀的其中一個。」龔博士說。他鼓勵教會思考在時下社會應該怎樣去宣講基督教的訊息,以及在牧養的時候需要作出怎樣適當的調節。 基督教對和諧之定位——信徒生活帶來的一種和諧 胡志偉牧師後來在回應的環節,從一個聖經的角度去看「和諧」。胡牧師引用太10章34節及太5章9節兩處經文作對比,強調「福音的兩面性」,指出耶穌所帶來的和諧不是世俗社會所定義的「和諧」,耶穌來是讓世人思考這種世俗的「和諧」是否真正的和諧。 「教會所講的和諧是一種動感的和諧…在不和諧的地方,基督徒要做出復和的角色,要使敵對的雙方溝通聯合;但如有發現兩方之間非常的和諧,那基督徒也要問這種關係是否建立在真理之上…信徒活出和諧,是信徒生活中帶出一種和諧。」胡牧師解話說。他舉出了一些實際例子,例如中國、香港、台灣兩岸三地,在政治上是不能合一的。自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香港人喜歡到中國去,搞很多合作,但就不往台灣跑。那麼,香港的教會,為要促進中港台的和諧,也應該多去台灣,作為一個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橋樑。 接納通融 打破教會牆壁 信徒總動員服侍社區 另一位回應嘉賓柯廣輝律師從實際的角度討論主題,引用實例提出建議,從平信徒的角度去看如何參與。例如深水埗是全港人口老化率最高的地區,達到百分之十九,該區特別多老人院;同時深水埗也是全港教會最多的地區,共有110間,香港最大的教會也在該地。柯律師建議,如果每一間教會能夠負責一所老人院的探訪服務,要解決老人問題似乎是輕易而舉了。 柯律師表示他的信念,「一個社區裡有問題,上帝也在那裡,答案也在那裡」。因此,教會必須要好好找出她所處的社區範圍內有什麽問題, 並且積極找出解決方法。他指出很多教會或機構去一個社區事奉的時候,往往麻木地將手上能夠提供的資源拿出去,認定那就是問題的答案。他說比較正確的是,事奉是先謙卑下來的,要先去了解清楚當地的需要,然後才安排最合適的服務。 而且教會對社區的服侍也是應該是一種長遠的計劃。他非常欣賞將軍澳的基督教靈實醫院的事奉。早在將軍澳發展成新市鎮的初期,靈實醫院已經認定了這個是神賜給他們的土地,就決心要在當地事奉到底。至今將軍澳區內一共有44間由靈實醫院開辦的機構,服侍不同人士,整個社區得到完美的覆蓋。 柯律師指出信徒不要一味只投入於教會的事奉,而忽略了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基督徒要建立無牆的教會,即使在職場上、在社區裡面,也可以通過基督徒的服務來傳揚福音,這種方式也是更為有效的。這一點也得到胡牧師的認同,教會應該釋放更多的資源,融入於社區當中,「國度價值的臨在是比個別堂會的成長更加重要的」。龔博士補充,教會需要建立在社區的人際網絡,與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人也可以一起溝通和合作,在他們都同樣關注的問題上,一起配搭服務。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