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9月28日第166封代禱信
=======================================================
「… 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羅馬書12:15 – 譯新約希臘文聖經)
代禱信更新消息: 在十月開始改為每月兩次,第一及三週六香港 (HK Saturday 9pm) 發出。 在此再次感謝在過去三年多關心,為我們祝福的代禱同行者。
(一) MO與MO爸媽:「同樂同哭」- 超越個人主義的視角
1) 對《羅馬書》12章15節希臘原文的解構,揭示出「同樂同哭」並非一時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持續且主動參與、奠基於信仰的群體生活方式。
2) 阿MO的經歷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這一原則在現代社會中的多層次體現:愛的本質是「參與」——既在喜樂中與人同享在治療中微小的跨越,也在哀哭中與人共擔隱形的艱難。苦難,因而不僅是個人信仰的試煉,更是對群體踐行「同樂同哭」的呼召。
3) 正是透過這份真實的群體連結,阿MO的生命見證得以超越個人際遇,觸動更多人;而《羅馬書》12章15節的永恆真理,也在這個當代處境中熠熠生輝。這不單是阿MO一個人的旅程,更是由無數關懷與同理交織而成的集體見證。
4) 三年多以來,一些與阿MO有著相似經歷的朋友和家人,直接或間接地與我們聯絡。我們風雨同路,期盼透過交流分享,互相支持鼓勵,為前路尋求方向。在這條艱難重重的路上,無論是照顧者的辛酸,還是受傷者的掙扎,那份身同感受的共鳴強烈而真實,許多感受無需多言便能心領神會。
5) 在阿MO的家庭與摯友關係中,「同哭同樂」的實踐則顯得深刻而持久。事件發生後,阿MO的每週代禱信成了外界了解他復康進展的主要窗口。這些信件不僅記錄了醫療上的點滴進步,也真摯地流露出家人情緒上的波動——「在無助之中,忍不住飲泣與哭泣」,展現了最深刻的「同哭」。這份毫不掩飾的脆弱與悲痛,讓關心阿MO的「有心人」得以走近他們最私密的哀傷之中。同樣地,親友的陪伴與支持,被MO爸形容為「心靈上的安慰與治療」,這正是《羅馬書》12章15節中所描述「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之「同在」最真實的體現。
6) 代禱感恩 請繼續為照顧者的辛酸和受傷者的掙扎禱告,盼望這份信仰的群體生活方式,成為持守信仰者與他們「同樂同苦」的關懷和實踐。
(二) 【經文解釋】:從神學教義到生命實踐的橋樑 1) 從第12章開始,保羅的重點從「神為信徒做了什麼」轉向「信徒應當如何回應」。這並非從神學到倫理的簡單過渡,而是一個深刻的邏輯必然和延伸。 保羅勸勉信徒將身體獻上,作為「活祭」,這不僅是理所當然的屬靈敬拜,也是心意更新而變化的生活實踐。因此,12章15節的「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並非一個孤立的道德勸誡,而是這一「活祭」生命所自然流露的群體倫理,它源於信徒因被救贖、被更新而擁有的新生命本質。
2) 動詞不定式(Infinitive):χαίρειν(to rejoice)和κλαίειν(to weep)均為不定式動詞,而非簡單的命令式(如「rejoice!」或「weep!」)。這種語法形式傳達了一種持續的、內化的生活狀態。它不是在要求信徒做出一次過的情感反應,而是呼籲他們培養並活出一種與他人共享情感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同樂同哭」是一種持續的生命選擇,而非一時衝動。
3) 介詞(Preposition):核心介詞 μετὰ(meta)在此處意為「與…一起」。這個詞的選用至關重要,它強調的是一種「參與」和「共同」的連結,超越了僅僅的旁觀或同情。
4) 現在分詞(Present Participle):χαιρόντων(the rejoicing ones)和κλαιόντων(the weeping ones)是現在分詞,用作名詞,指稱「那些正在喜樂的人」和「那些正在哀哭的人」。這強調了愛的對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正處於當下的情感狀態中。這要求信徒的關懷是即時的、真實的,而非針對一個模糊的、過去的事件。
隨著阿Mo 治療過程的變化,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帝無條件的愛與拯救大能,更感謝神和你們的記念 - 「166:同喜樂、同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