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中山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的王慧宇以「首部拉丁文《四書》譯本對儒家道德概念的解釋和翻譯」為題主講。探討了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的拉丁文《四書》譯本如何闡釋儒家經典中核心道德概念,揭示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思想碰撞與融合的複雜圖景。
他身著僧袍 以本土化的方式傳教
王教授首先概述了傳教士羅明堅的生平與傳教經歷。羅明堅1543年出生於意大利,早年學習法律並供職宮廷,後加入耶穌會,並於1579年抵達澳門。在澳門,他刻苦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最終獲准進入內地,在肇慶等地傳教。
羅明堅不僅是一位傳教士,更是一位積極學習和融入中國文化的先行者,他身著僧袍,取名「複初」,力圖以本土化的方式傳播天主教。羅明堅在中國生活十年間,遊歷中國全境,觀察他們的風俗、語言和宗教,繪下中國地圖出版成《羅明堅中國地圖集》,是對中國西北部各省生活、文化和農業習慣的重要記錄。
他的拉丁文《四書》譯本是儒家經典首次被完整地翻譯成西方語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儘管羅明堅之前曾向西班牙國王敬獻過西班牙文的《四書》部分譯本,但拉丁文譯本更為全面、系統,包含了《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的全部內容,甚至還包括了明代著名的道德教育書籍《明心寶鑒》的部分內容。這為西方世界了解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王教授詳細分析了羅明堅的翻譯策略。他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力求忠實於原文,但在翻譯過程中,也巧妙地融入了天主教的思想和《聖經》的敘述方式,以求譯文既能準確傳達儒家思想的精髓,又能為西方讀者所理解。這種翻譯策略體現了羅明堅在中西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
用字巧妙融入中西文化信仰思想
講座的重點在於羅明堅對儒家核心道德概念的翻譯和闡釋。王教授選取了「性」、「心」、「仁」、「人政」等關鍵概念,逐一分析了羅明堅的翻譯選擇及其背後的思想考量。
「性」的翻譯: 羅明堅將“性”譯為拉丁文“natura”。學界對這一譯法具爭議,“natura”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具有特定的含義,可能帶有目的論色彩。然而,羅明堅在譯文中既強調了「性」的本質含義,又注意到了其動態變化的過程,他將「性」解釋為「生命的本質」,同時又提到「本性是光照於人的理性」,體現出他對「性」的理解並非完全靜態和固定的。
「心」的翻譯: 羅明堅採用了“cor”和“anima”兩個拉丁文詞彙來共同詮釋,分別側重於理性和情感兩個方面。這種翻譯方式體現了羅明堅力求全面呈現「心」的豐富內涵的努力。
「仁」的翻譯: 羅明堅在翻譯時融入了「愛鄰人」的基督教思想。他用“pietas”和“humanitas”來表達「仁」,其中“humanitas”強調「愛鄰人」。
「人政」的翻譯: 羅明堅使用了與拉丁文傳統中具有多重含義的“pietas”相近的詞彙來翻譯「人政」,既強調了“人政”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又暗示了其與西方政治哲學傳統的某種關聯。
值得關注的是,羅明堅將孟子定義為「哲學家」和「賢者」,而對孔子不僅稱其為「哲學家」,更賦予其「聖人」的稱號。王教授認為,這種定位反映了羅明堅對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解,以及他在中西文化之間進行調和的努力。
「非孟」思潮的影響
王教授還提到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在耶穌會早期來華傳教的文獻中,《孟子》譯本長期缺失。她指出,儘管羅明堅的拉丁文譯本包含了《孟子》,但在羅明堅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耶穌會士似乎對翻譯的《孟子》缺乏興趣。王教授認為除了《孟子》本身在語言和思想上的翻譯難度較大之外,當時可能還存在著明末清初思想界「非孟」思潮的影響。
她進一步解釋說,明朝晚期,一些學者對孟子的思想、特別是他對宋明理學的啟示作用持有批判態度。這種「非孟」的傾向,可能影響到了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對《孟子》的接受和翻譯。王教授提到,利瑪竇本人可能就對孟子有所保留,這種態度或許也影響了其後的耶穌會士,導致《孟子》譯本長期未能出現。
「一位真正的溝通中西思想的先驅」
在講座的最後,王教授總結了羅明堅拉丁文《四書》譯本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她強調,這部譯本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為後世研究儒家思想和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她總結道:「羅明堅的翻譯工作,雖然受到時代和個人認知的局限,但他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對儒家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他在中西文化之間架設橋樑的努力,都值得後人敬佩和學習,是一位真正的溝通中西思想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