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场讲座"叶汉浩博士《放下标签,重建爱的关系》为腓利门书『逃奴说』重新注脚",叶博士指出,读者常以现代价值观解读圣经的做法存著错解的危险:"过去我们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投射到圣经中,解读了一些书信本身并未明确说明的内容。"
他提到,《腓利门书》虽然只有25节经文,但留下许多需要解释的空间。传统上,奴隶阿尼西母常被塑造成偷窃且懒惰的形象,叶博士质疑这些假设,认为这些观点来源于上层阶级文献,而非奴隶自身的记录,因此不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情况。
讲座中,叶博士强调理解圣经需要多层次的分析,并介绍了"社会修辞学"的进路,从文本、作者信仰及信念、历史背景及修辞目的等多层次分析《腓利门书》。他指出,保罗在其他书信中致力于打破社会界限,关注弱势群体,因此不可能接受奴隶制度。
叶博士阐述保罗神学中爱的核心:"基督徒虽身处黑暗的世界,但不被世界操控。爱让信徒见证基督,成为基督的身体。"叶博士强调,每一个人都活在充满局限的处境中,就像腓利门一样,他是奴隶的主人,亦活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今天我们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无论是在教会还是职场,我们都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结构中生活,但基督徒是不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操控的。"
爱的复和力量能够实在地改变生命
叶汉浩博士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在工业福音团契服事时的一个真实故事。他提到一对夫妇,丈夫原本家境富裕,拥有七、八十辆的士和两层豪宅。然而,有一天,妻子发现有人上门追债,才惊觉丈夫已输光所有财产,房屋多次被抵押,甚至向高利贷借钱。家庭从天堂堕入地狱,妻子几乎无法承受这一切,任何辅导员都难以找到言语能解开妻子对丈夫的愤恨。
然而,这个家庭迎来了转机。叶博士分享道:"令人惊讶的是,正是这位妻子的爱和包容,成为丈夫戒赌成功的关键。"当叶博士问她如何能原谅丈夫时,她回答:"不是我能够原谅他,而是因为我认识了上帝。"叶博士感慨地说:"这让我亲眼看到,爱的复和力量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能够实实在在改变生命的力量。"
保罗的修辞策略:逆转权力与身份界限
在分析保罗用词时,叶博士指出,保罗选择使用生疏的希腊词"agape"来表达上帝的爱,而非当时更常用的"eros",以彰显上帝之爱的独特性。叶博士还揭示了罗马奴隶制度的残酷,奴隶被视为"会走路的工具",属于物品而非人类,并批判罗马法律仅是对奴隶作为财产的保护。
叶博士指出了一个词源学上的巧合:"英文中'slave'这个词去掉'l'就变成'save'(拯救)。罗马社会建立了一套理论,认为主人在战争中本可以杀死战俘,但因为留下他们的性命,所以被称为『拯救者』。因此奴隶称主人为'master',与我们称基督为主是同一个希腊词'kyrios'。这是多么吊诡的逻辑:明明在奴役一个人,却要求他每天称呼你为『我的拯救者』!"
叶博士逐节解析《腓利门书》,指出保罗的修辞策略如何逆转权力关系。例如,在第8-9节,保罗表示"宁可凭爱心求你",而非发号施令,暗示了全新的相处方式。保罗在第10节称阿尼西母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此表达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打破了荣辱观念。他还指出,第16节中保罗表达"不再是奴隶,而是高过奴隶,是亲爱的弟兄",显示保罗根本不认同奴隶身份。
信仰改变——超越身份与过去
叶汉浩博士在讲座中分享了父亲的生命故事,作为爱与转变的见证。他提到自己成长在一个吸毒家庭:"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但我父亲直到我二十多岁时还在吸毒。他有黑社会背景,连小学都没毕业。"然而,他的父亲在信主后戒毒,生命发生了彻底改变。 叶博士描述道:"信主后,他开始用自己过去的经历服事他人。他的吸毒故事、在赌场的见闻,反而成为许多年轻人渴望聆听的见证。"当父亲去世时,他的安息礼拜吸引了七百多人出席,场面感人。叶博士说:"我们不设花圈,只接受奉献,最终设立了两个奖学金基金,一个在中文大学,一个在一所小学。"
他感慨地指出:"一个曾经的吸毒者、黑社会成员、小学未毕业的人,如何能在大学里留下奖学金基金?这正是爱的使命——它让人超越过去的身份,拥抱新的未来。"
《门》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打破标签重补关系
在讲座结尾,叶汉浩博士强调《腓利门书》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他说:"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标签:贫穷与富有、政治立场、教育背景等。近年来,我们经历了因政见不同而导致的友谊破裂、家庭分裂。在西方社会,像同性婚姻这样的议题也被用来划分阵营,让人非左即右,没有中间地带。"他提醒基督徒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要坚持真理,不被世界的标签所操控。
叶博士还鼓励参加者深入研读《腓利门书》,并实践其中的教导。他说:"真正认识圣经,除了让圣灵引导我们外,还需要我们有勇气实践上帝的教导。人的言语有限,但在圣灵带领和日常实践中,我们会体会到圣经真理的真实力量。"
(资料整理:Hermas Wang, 撰稿: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