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跨专业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幼联与狄志远博士合办 为1月20日新法实施作准备

「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跨专业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共建未来: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周六(11日)下午在立法会综合大楼举行,超过150人出席。(图:基督日报)
「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跨专业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来自巴基斯坦、在国内成长的马也哈(同音)作为"幼联青年大使"在场分享。(图:基督日报)
「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跨专业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论坛邀请了多位专家从法律、心理及社会福利层面全面解构新法内容。(图:基督日报)
"共建未来:强制举报虐儿条例论坛"周六(11日)下午在立法会综合大楼举行,为明年1月生效的《强制举报虐儿条例》作准备。超过150人出席,当中不少社福及教育界人士参加。

活动由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联同立法会社福界议员狄志远博士举行,邀请了多位专家从法律、心理及社会福利层面全面解构新法内容,并以跨专业角度探讨条例对前线工作的影响,协助业界清晰理解新责任及支援机制,并设答问环节解答坊间疑虑。

《强制举报虐儿条例》将于2026年1月20日生效。根据新例,全港包括社福、教育及医疗界的25个专业范畴的人员若在工作过程中怀疑18岁以下儿童正遭受严重伤害或正面对实际风险,必须举报。将依法有责任举报怀疑虐儿个案。

社福界议员狄志远:公众及专业人士齐齐发挥作用

社福界议员狄志远首先指出"保护儿童人人有份"。他回顾条例提出时由于涉及多界别人士,引起社会哗然,并对如何界定何谓合理举报、惩罚后果等感忧虑。在举行公听会、亲自听取专业人士的想法和建议后,法例有积极进展,包括增加严重虐儿未举报和轻微虐儿未举报的分级,在刑罚上亦分为两级以避免不对等惩罚等,减少专业人士的压力。此外制定执行守则,清晰合理举报义,配以决策流程图精准地帮助专业人员判断虐儿情况。他又提出公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加上专业人士层层发挥作用,盼望达到"零虐儿"的理想。

刘莉婷律师即场拆解法例概念及以指引提出的情景例子,讲解对于儿童受到身体伤害的定义范围,以及何种情况达需强制举报的程度。

《强制举报者指南》协助举报者识别

社会福利署家庭及儿童福利科高级社会工作主任胡璧彤强调,《条例》焦点是处理严重虐儿的情况,并介绍了政府应对准备及支援资源。她特别建议大家关注《条例》第4(2)条何时作出举报的条文对"严重伤害"作出详细的定义。她指出三个举报范围下的豁免:非因有关儿童的负责人的疏忽照顾所导致的意外所造成的严重伤害;由该儿童自己所造成的严重伤害;由其他儿童所造成的严重伤害(不包括藉涉及性的作为所造成的)。

她又介绍,政府亦为条例的实施发布《强制举报者指南》,协助强制举报者识别目标个案,并于近月举办了三场网上简介会,又为社会福利界、医疗卫生界和教育界提供电子版的《指南》决策流程图体验训练。她又表示政府会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保护儿童网上课程,以及参考资料和资讯。

葛琳卡博士: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临床心理学博士葛琳卡博士分享说:"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她解释,虐儿会对儿童造成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严重影响包括脑部受损,导致情绪难以控制、抑郁、退缩、攻击性、自我伤害等,甚至酒精、毒品成瘾,非同小可。同时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整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她亦提出创伤知情照顾(Trauma-informed care)、家庭支持与亲职教育、学校介入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倡议与政策改革等方面的支援策略,并且强调需要各方面的协作才能有效解决虐待儿童问题的复杂性。

五位"青年大使"分享心声

会上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族裔与背景、年龄介乎11至21岁的"幼联青年大使"分享他们的经历,提醒决策者聆听年轻一代的声音。来自巴基斯坦、在国内成长的马也哈(同音)分享有同学在家长过于严格的中式教育饱受创伤,甚至萌自杀念头,幸老师向学校反映后,父母终同意让女儿接受治疗。18岁的Alice透过录影分享小时曾受伤害,导致对年纪大异性产生抗拒,心理精神饱受严重创伤,甚至要入院治疗。她说出自己的经历不单为自己发声,更提醒各界正视及保护儿童。

另一位18岁的青年大使希晴(同音)自小有读写障碍,因为读书不好受到他人语言伤害,令他产生很大的心理阴影,他说:"有时候语言的虐待,甚至比动手的虐待更对儿童产生影响。"幸而最后他加倍努力下入读大学,更成为幼联青年大使关注儿童议题。

幼联表示,今次论坛旨在协助专业人员、教育界及家长为即全面生效的作好准备。同时期望透过这次跨界平台,凝聚社区力量,共同为香港儿童建立更安全、更有爱的成长环境。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