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跨專業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幼聯與狄志遠博士合辦 為1月20日新法實施作準備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跨專業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共建未來: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周六(11日)下午在立法會綜合大樓舉行,超過150人出席。(圖:基督日報)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跨專業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來自巴基斯坦、在國內成長的馬也哈(同音)作為「幼聯青年大使」在場分享。(圖:基督日報)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跨專業人士分享150人出席
論壇邀請了多位專家從法律、心理及社會福利層面全面解構新法內容。(圖:基督日報)
「共建未來:強制舉報虐兒條例論壇」周六(11日)下午在立法會綜合大樓舉行,為明年1月生效的《強制舉報虐兒條例》作準備。超過150人出席,當中不少社福及教育界人士參加。

活動由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聯同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博士舉行,邀請了多位專家從法律、心理及社會福利層面全面解構新法內容,並以跨專業角度探討條例對前線工作的影響,協助業界清晰理解新責任及支援機制,並設答問環節解答坊間疑慮。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將於2026年1月20日生效。根據新例,全港包括社福、教育及醫療界的25個專業範疇的人員若在工作過程中懷疑18歲以下兒童正遭受嚴重傷害或正面對實際風險,必須舉報。將依法有責任舉報懷疑虐兒個案。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公眾及專業人士齊齊發揮作用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首先指出「保護兒童人人有份」。他回顧條例提出時由於涉及多界別人士,引起社會嘩然,並對如何界定何謂合理舉報、懲罰後果等感憂慮。在舉行公聽會、親自聽取專業人士的想法和建議後,法例有積極進展,包括增加嚴重虐兒未舉報和輕微虐兒未舉報的分級,在刑罰上亦分為兩級以避免不對等懲罰等,減少專業人士的壓力。此外制定執行守則,清晰合理舉報義,配以決策流程圖精準地幫助專業人員判斷虐兒情況。他又提出公眾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加上專業人士層層發揮作用,盼望達到「零虐兒」的理想。

劉莉婷律師即場拆解法例概念及以指引提出的情景例子,講解對於兒童受到身體傷害的定義範圍,以及何種情況達需強制舉報的程度。

《強制舉報者指南》協助舉報者識別

社會福利署家庭及兒童福利科高級社會工作主任胡璧彤強調,《條例》焦點是處理嚴重虐兒的情況,並介紹了政府應對準備及支援資源。她特別建議大家關注《條例》第4(2)條何時作出舉報的條文對「嚴重傷害」作出詳細的定義。她指出三個舉報範圍下的豁免:非因有關兒童的負責人的疏忽照顧所導致的意外所造成的嚴重傷害;由該兒童自己所造成的嚴重傷害;由其他兒童所造成的嚴重傷害(不包括藉涉及性的作為所造成的)。

她又介紹,政府亦為條例的實施發佈《強制舉報者指南》,協助強制舉報者識別目標個案,並於近月舉辦了三場網上簡介會,又為社會福利界、醫療衛生界和教育界提供電子版的《指南》決策流程圖體驗訓練。她又表示政府會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保護兒童網上課程,以及參考資料和資訊。

葛琳卡博士: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臨床心理學博士葛琳卡博士分享說:「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對待。」她解釋,虐兒會對兒童造成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嚴重影響包括腦部受損,導致情緒難以控制、抑鬱、退縮、攻擊性、自我傷害等,甚至酒精、毒品成癮,非同小可。同時也對家庭、學校和社會整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她亦提出創傷知情照顧(Trauma-informed care)、家庭支持與親職教育、學校介入與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倡議與政策改革等方面的支援策略,並且強調需要各方面的協作才能有效解決虐待兒童問題的複雜性。

五位「青年大使」分享心聲

會上邀請了五位來自不同族裔與背景、年齡介乎11至21歲的「幼聯青年大使」分享他們的經歷,提醒決策者聆聽年輕一代的聲音。來自巴基斯坦、在國內成長的馬也哈(同音)分享有同學在家長過於嚴格的中式教育飽受創傷,甚至萌自殺念頭,幸老師向學校反映後,父母終同意讓女兒接受治療。18歲的Alice透過錄影分享小時曾受傷害,導致對年紀大異性產生抗拒,心理精神飽受嚴重創傷,甚至要入院治療。她說出自己的經歷不單為自己發聲,更提醒各界正視及保護兒童。

另一位18歲的青年大使希晴(同音)自小有讀寫障礙,因為讀書不好受到他人語言傷害,令他產生很大的心理陰影,他說:「有時候語言的虐待,甚至比動手的虐待更對兒童產生影響。」幸而最後他加倍努力下入讀大學,更成為幼聯青年大使關注兒童議題。

幼聯表示,今次論壇旨在協助專業人員、教育界及家長為即全面生效的作好準備。同時期望透過這次跨界平台,凝聚社區力量,共同為香港兒童建立更安全、更有愛的成長環境。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