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院牧事工廿載 神話語行出全人醫治

伊院院牧事工廿載 神話語行出全人醫治
慕皚牧師相信院牧事工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尚有許多未得之地,基督徒的重要性不比醫生少。(圖:基督日報記者)
伊院院牧事工廿載 神話語行出全人醫治
伊院院牧事工創辦人之一的朱志偉牧師分享了事工的起源和回顧廿載的恩典。(圖:基督日報記者)
【本報專訊】伊利沙伯醫院院牧事工於8月30日慶祝成立二十周年,主要來自油尖區的教會長執及醫護人員濟濟一堂將感恩獻上給神,回顧神的話語如何帶領事工行出全人醫治,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實。

當日感恩崇拜假逸東酒店地庫金鑽廳舉行,以「應許之地 神是我們所依」為題,由張慕皚牧師證道。經文取自約書亞記一章1-3節,有關神命令約書亞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祂所應許之地的記載。張牧師指出,就像約書亞的軍隊進去應許之地那樣,我們不單是熟讀或謹記神的話語,更重要的是去「遵行」。教會不是需要讀道的人,也不是需要聽道的人,而是需要用神的話語去改變弟兄姊妹。

張牧師勉勵伊院院牧事工說:「我們需要行出全人的醫治,除了為病人解決病苦和提防病魔,還用神的話語去安慰病人和提防惡魔,以及改變病人的生命。」

張牧師引用外國的案例來說明「靈命的修養」的確是有治愈疾病的效果。據悉,美國醫療界已經開始邀請教會一同合作,為病人提供全人醫治。有很多研究顯示人體健康和精神健康跟信仰有關係。比如,充滿罪疚感的人免疫力下降;也有人發現崇拜的人比沒有崇拜的人身體更健康;得到別人禱告的病人比起沒有得到別人禱告的人痊瘉率更高。

展望未來,張牧師相信院牧事工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尚有許多未得之地,基督徒的重要性不比醫生少。就算一般人不能叫人身體得治,但可以叫人的心靈醫治、得永生。

作為伊院院牧事工創辦人之一的朱志偉牧師分享了事工的起源,是由兩個小組擦出火花而起的。1987年,數位油尖區教牧同工經常接觸到病人和探訪醫院,記念著病人和他們家人的需要。他們希望發起醫牧事工,朱牧師就被推舉為主席。後來朱牧師找到了一位基督徒醫生,通過這位醫生的查經小組找到更多基督徒醫生的聯繫,並逐家逐戶去拜訪他們的診所,跟他們分享醫牧事工的異象,得到了他們的支持,籌得一筆捐款。

傅大衛牧師、陳一華牧師、湛乃斌牧師等幾位對院牧事工有負擔的牧者們跟朱牧師一起合作,主動接觸伊利沙伯醫院基督徒團契,並聯同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齊心把院牧事工異象推廣,伊院院牧事工始能起步發展。於1987年11月19日,經歷四次籌備委員會會議後,第一屆院牧事工委員會終於正式成立。

過去二十年伊院院牧事工發展快速,在帶動本港醫療界福音運動以及院牧事工方面,擔當了重要的角色。2005年,伊院院牧事工舉辦第一次全港醫療界培靈佈道大會,於醫管局總部舉行,700多人出席。同年啓動嶄新的事工「領羊網絡」,醫院院牧部與教會一同配搭來為病人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

徐玉英總幹事在感恩崇拜上分享到社區聯繫對院牧事工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她介紹領羊事工的聖經根據來自約十章14-16節「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事工的目標是「領養醫院出生的初信小羊,並引導進入教會,歸入羊圈,扎根生長」。

帶領一個初信者,必須教會牧者、會友及醫院院牧的參與,每當院牧成功幫助醫院內病友/家屬/員工決志後,便應立刻安排教會「領羊天使」盡快進入院內認識初信小羊,並開始探訪及在適當時邀約回教會聚會。

領羊事工的發展由2005年10月份時的10間網絡教會增至本年度分佈於油尖旺、九龍城、紅磡、深水埗、觀塘各區的24間教會。目前共有62名「領羊天使」,有162名「小羊」被轉介去合適的教會,結果114名加入領羊教會,另外的48名未有返教會,甚有果效。

領羊事工呼籲地方教會能夠認定醫院為本地宣教工場,與院牧緊密聯繫,彼此成為福音夥伴,亦鼓勵有心志的會友參加醫院的探訪義工訓練,並成為院牧部探訪義工,隨時進入醫院接待「小羊」。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