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比〈王〉大一點

從「老祖宗的造字藝術」談「聖經的道理」系列 (4)

親愛的讀者,此回想與 各位看〈主〉字與〈王〉字。〈主〉比〈王〉只多那麼一點,但其實大多了。這兩字,對世界及歷史都極具重要。對一個得天下者,人都稱他為王(King),但只有令你心悅誠服 者你才會稱他為主(Lord)。 蘇東坡說的固然沒錯:「大江東去,浪掏盡,千古風流人物。」而寧為雞首不為牛尾的勝王敗寇思想,何嘗不曾毀了歷史上多少英雄好漢! 自古以來,誰不想稱王道孤?!有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活骷,好當英雄者只想豪氣干雲、沙場縱馳,卻難想像一場戰役下來絕不僅屍橫遍野;回不了家的英雄們將令天下多少老 小妻兒,因子亡夫喪父死而肝腸寸斷?! 「當家作主」、「稱王道孤」可能是千古以來多數男人及少少巾幗女人的夢想,卻也真的成了其中絕大多數人的夢魘。 依慣例,我們先來看看中國老祖宗對古人造這二字,他們是怎麼看、怎麼說的! 若是您覺得以下的文字太繁瑣,就請跳過,從下文★號處看起。 〈主〉字與〈王〉字是兩家人 從上面的字體比較表可明顯看出:〈主〉字與〈王〉字在金文體之前,根本就是南轅北轍扯不到一起。直到隸書體出現後,兩個字在外型上才相近一些。但還是差那麼一點。而光 這一點,分別就大了。 中國造字,本來就是各憑來頭各溯本源,且中國多數古字在造字之初,乃多象形為主,以形聲為輔。 以說文解字的肇始者東漢許慎(1)而言 ,他對所有眼前及手邊的中國漢字,無論是有根有據或見字拆字,他所撰寫的《說文解字》總算使自己成了首席的說文解字權威。後世在民 初之前,研治中國文字學(小學或訓詁學)時,皆以他為馬首是瞻。 關於〈主〉字,許慎的《說文》:「主,鐙中火主也。象形,取燈台之形;從丶,聲主。」清朝段玉裁 (2)注:「按:丶、主,古今字;主、炷,亦古今字,凡主人、主意字,本 當作丶,今假主為丶,而丶廢矣。既已假主為丶,則不得不另造鐙炷字。」 (3)原來“丶、主、炷”這三字是本是同一個人。 至於〈王〉字,《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字者,三劃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連孔子都曰:“一貫三為王。” 小篆〈王〉從丨貫三,丨音滾。本作「上下通」解,以才通天地人,以君臨天下者即王。即賢君聖主之稱。 至此,看出許慎與段玉裁,在〈主〉〈王〉字都僅就字表中的小篆體就字解字。那麼,更早的金文甚至甲骨文,怎麼兩位老兄隻字未提,也從不曾引證分說其字根本源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4)竟然一直到一八九九年才被發現而再在人間出土,並引發甲骨文之研究於未墜。因此,東漢時的許慎,顯然因春秋戰國近千年的兵荒 馬亂,加上秦始皇之焚書坑儒,而令甲骨文在人間蕩然無存,或已無資料可尋。所以,許慎著《說文解字》時,所能引用的字體僅止於小篆或至鐘鼎金文。 甲骨文的重現,縱深了中國文字的演繹 因此,當清末民初甲骨文重現人間後,中文漢字的解說演繹當然一夕之間便更豐富而紛歧起來了。所以,就〈王〉字,以丨貫三,才通天地人,以君臨天下者為王的說法,若再從 甲骨文體來看,就必須另闢解釋了,那個以丨貫三的後人說法,至少必須暫時打住。 甲骨文〈王〉字(請參上表),乃(象形)(指事)解。孫海波氏 (5)以為「王,象王者肅榮而立之形。」徐仲舒 氏(6)則以為「士王皇三字,均象人端拱而坐之形,其不同者, 王字所象之人,較之士字,其首特巨,而皇字則更於首上著冠形。」也就是說,要嘛是當王的站得比別人高一點、挺一點、直一點、理直氣壯一點。或是別人都站著,只有你一人 坐著就對了。若說這一點,主(僕)之間與王(臣)之間,看起來都差不多了。 ★上文一定又令讀者看了冒汗,就請讀下文。 至於甲骨文的〈主〉字,乃(象形)(形聲)字。古代燔木為火,此火之燃著處即丶〈主〉。李敬齋氏以主即「燭也;古者束木為燭,故從火在木上。」金文主:其大之丶即火炷 ,其小之兩丶即火花或未滅之火燼。 這樣看來,還是說得通的,反正,甲骨文與小篆之後的〈主〉,都是那把火頭或是那一點燭光就是了。那又怎麼會引伸為主意、主張、主權、主動呢? 因為,倘若夜間在一片偌大的房間裡,眾人之中僅有一人面前礎酗@桌,桌上有一盞燈。你一定一眼就會看到那人之前有光。而你進去裡頭正是要找這些人之中能當家作主的商議一 番,請問你進去後會找誰商議?去找那躲在牆角的?當然是那位身前有桌子,桌上有燈的,因為他之所以有燈,一定是他最尊貴或是身份最重要,所有在場的人想必都以他為中心 ,所以他一定做得了〈主〉,找他準沒錯。 由此觀之,中國人造〈主〉字,甚至中國人看〈主〉字,乃是以其人其事之〈重要〉而言。換成基督徒,就不是這樣看囉!怎麼說,且看下文。 中國自古有內聖外王之說,乃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道家謂聖人兼有王者之位,以推行自然無為之道。《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廢,天下之人, 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儒家謂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仁政為用,體用兼備。 〈內聖外王〉不如邀耶穌進你心而成就〈內王外聖〉 明說了,就是期待一國之君能以聖王之道治國。此王(現今之總統)若能以德治國,舉國必大治,唐朝的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或有可能在中國或世界重現。 只是,今天的世界走到這樣的地步,有那一個總統上台可以保證長治久安?有那一位內政部長真的拍了胸脯你就當真,讓你放心把府上窗門外的不鏽鋼鐵門鋁窗卸下來,晚上你依 然敢安心睡大覺?想來還是不能! 今天世界所需要的不是一位聖王,而是要讓每一個世人心中存有聖潔的善意。要使舉國之內,人人內(心)不自欺;(身)外不欺人,這才是聖人之國。否則就是小人之國啦! 聖經上講到做人的道理時,保羅就坦承:「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在他百般尋覓之後終於獲得答案:「 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七章18~25節) 這就是你我在自己心中坐著為王,當家作主的結果。不如請耶穌進到心中,讓出心中的寶座,恭請祂為你我當家做主,在心中替我們拿定主意。耶穌不僅替我們做主,還賜給我們 聖靈的內住為能力,使我們尊祂為主為王的人,可以得勝有餘。這是千百年來,無數基督徒所親身經歷的〈內王外聖〉的道理。 當世人都看〈需要〉大過〈重要〉時就有盼望了 這世界注重的是-《重要》,如:主任、主管、主席、財主、金主、地主、業主、霸主,甚至債主。」(只要不當苦主就行,一笑)因為〈主〉字輩的都是有權有勢的,他們的主 張被人奉承宣揚,他們的言論被當成字字磯珠玩捧。他們的言行穿著,被塑為潮流驅勢。因為他們主宰了多數人的生活,只是他們未必能主導人的生命。他們的路可能是寬的,跟 隨的人也多,卻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然而,在耶穌的教訓中,卻有另一種價值被基督徒奉為聖諭遵循而不悖,就是-《需要》。 因為祂在末日,要稱被祂分別安置在右邊的綿羊(義人)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 王(主)的回答竟然是:「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6節) 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的〈主〉大過〈王〉,看〈需要〉永遠大過〈重要〉的道理了!耶穌不僅是世人心中最理想的王,更是世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丶)。 對啦,耶穌曾對世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又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 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 # 註釋: (1) 許慎(公元58-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郡召陵萬歲里人。其所著之一的《說文解字》,收入正文9,353字,重文1,163字,合計為10,516字,全書解說用字133,441字。 (2) 段玉裁(公元1735年-1815年),清朝語言學家,曾為《說文解字》立注。 (3) 鐙炷,乃燈燭上的那道火光。也就是中國造字取自象形的“丶”,今以主代之。 (4)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甲、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還是由西方考古學者,在北 京漢藥房中看到,被當成龍骨配藥才發現的。 (5) 孫海波編撰《甲骨文編》全書五冊。民國二十三年由北平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排印(檢字、備查)出版。 (6) 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