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基督宗教世界最古老管风琴"的伯利恒中世纪风琴在沉寂近八个世纪后,上月于耶路撒冷旧城圣救主修道院(Saint Saviour’s Monastery)再度奏响悠扬乐音。这座历史可追溯至11世纪的古老乐器历经跨世纪埋藏与现代修复技术,终让千年音色重现人间。
研究人员相信这座管风琴是在公元11世纪初建造,12世纪由十字军自法国带至伯利恒教堂使用,至13世纪初为避免遭入侵的穆斯林军队破坏,被拆解埋藏。1906年方济会在伯利恒兴建朝圣者旅馆时意外在古墓区发现包括222支青铜音管、铃铛等被十字军掩埋的礼仪器物,后由耶路撒冷方济会考古博物馆收藏。
2019年,由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音乐科学研究所(ICCMU)的音乐学家David Catalunya 领导,与历史管风琴和研究制造中世纪管风琴的荷兰专家师傅Winold van der Putten与管风琴学者Koos van de Linde 等人等展开跨领域研究,发现多数原始音管仍保持完好,最后成功修复。经修复的管风琴约半数音管为原件,其余为依古法制作的仿古件。
参与修复的专家对见证沉睡八百年的乐器重获新生都甚感动。研究团队负责人阿尔瓦罗·托伦特(Alvaro Torrente)形容,此发现犹如寻获"一只活生生的恐龙"。
研究人员计划持续修复其余音管,并制作复制品安置于欧洲及世界各地教堂,让千年古乐得以广泛流传。团队指出,大量保存完好的原始构件使现代工匠能精准重现中世纪制作技术,打造出与一千年前创造的音管完全相同的产品。
修复完成的管风琴由音乐家大卫·加泰隆尼亚演奏礼仪圣歌《Benedicamus Domino Flos Filius》,悠扬的乐音与远方的教堂钟声在穹顶下交织共鸣。
管风琴将永久展示于耶路撒冷旧城特拉圣地博物馆,距其原址伯利恒仅数公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