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仁寺洞一展览厅内,设有一座仅容一人的小型神坛,内里放置了彩色缎带、铃铛、神主牌、蜡烛与单人坐垫等,呈现巫觋家屋的空间氛围。只要在平板上输入姓名、生辰与职业,中年女性的声音便随即响起:"我是超越人类知识的存在,知晓你无法理解的真理,能预见未来。若有疑问,请提出。" 此外佛教亦有"AI僧侣"的出现。去年首尔国际佛教博览会"马爱佛陀AI"聊天机器人被推出,向善信提供心灵咨询服务,同年釜山一国际佛教博览会更展示能讲经的AI僧侣。 除巫俗外,基督教及天主教的"AI神职人员"亦投身"服侍"。韩国新创公司Awake开发了AI牧师"Chowon",每日处理约2千则圣经咨询,每月服务用户达15万之众。有神学研究者姜成旭指,AI能快速提供经文、撰写祷词、帮助个人灵修。比起真人,AI更让信徒打开心门,向"牧师"倾心吐意。 尽管AI对寻求帮助的信众带来不少便利与助,然而文章指宗教界对此反应两极:AI或成为信仰生活得力助手,但亦有宗教领袖担心AI可能会曲解教义、散布错误观念,导致使用者信仰混乱。瑞士卢塞恩大学"机械中的神计划"曾推出通用上百种语言的"AI耶稣"开放予天主教友忏悔,却被指"亵渎告解仪式",只运作三个月便被喊停。 《宗教与AI》作者姜成旭认为AI是一把"双面刃","它能高效解答人生疑惑,促进灵修与新宗教体验,但绝不能取代信仰本质。"他认为AI绝对无法复制灵性与情感层面自我革新,因此他的结论是:AI不会摧毁宗教信仰,反而"它可能是救世主"——对信徒的信仰带来非常正面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