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出版的《香港教会研究》10月第二期以"教会与社会关怀"为题。胡志伟牧师与霍安琪女士以2004《香港教会普查》﹙下称《普查》﹚为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本港教会的社关意识与参与均有所提升。
教会积极开设社会福利单位 提供多项社会服务
在香港开设学校及其他社会福利单位的工作中,基督教团体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据《普查》显示:2004年,由基督教团体在港开设的学校及社会福利单位分别超过了500及600所。其中,中、小学校各超过150所,另外亦有近200所幼稚园。
56.3%堂会聚会地点都有提供一项至多项的社会服务,较1999年的41.5%为高。这些社会服务种类包括学前教育/幼儿服务、阅览室/自修室、中学 、小学、新来港人士服务、老人服务/中心、学童托管服务、社区中心/多元服务、青少年中心、家庭服务、就业支援服务等。
同时,《普查》显示是"堂会承担"是堂会聚会地点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最主要经费来源,占了近半数(49.7%)提供服务堂会,其次是"政府资助"(33.9%)及"收费"(21.2%)。
此外,主要由堂会承担经费的服务包括阅览室/自修室、新来港人士服务、社区中心/多元服务及家庭服务等。
"教会与社会关怀"第一部份结论有关堂会的社会服务数据显示了"不少堂会对聚会地点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有相当程度的参与。"
学校内崇拜堂会明显增加
有关社会服务场所的数据显示,99年到04年之间,在社会福利场所聚会的堂会数目有所减少,然而在学校内崇拜的堂会数目却比99年为多;此外,这些在学校举行崇拜聚会的堂会的少年/青少年会众比率较高,其中25岁以下的会众比率达至4成,而全港堂会同龄的会众也只占总人数约3成。
而就堂会所处的地区而言,《普查》回卷发现沙田分区有最多堂会以学校为崇拜地点,共39间,占该区回卷堂会的42.4%,新界北区及西贡区的比率亦有3成之多。
教会社关更积极回应赌博、扶贫、同性恋等社会问题
分析《普查》,另外一个发现是近年来,教会更加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回应社会问题。这说明教会的社会守望者角色有所加强。
《普查》,显示,有75.7%堂会表示在过去的3年里面有参与社会关怀活动。形式主要是探访或服侍社区人士(47.3%)、鼓励信徒投票(40.8%)、以金钱物资援助有需要人士(40.2%)、捐款救灾(30.8%)等,这些活动各占堂会总数的约三至五成。
此外,以登报声明及上街抗议/游行的形式参与公众事务的教会比例分别占25.7%及16.3%,比1999年的12.7%及1.1%有显著上升。这都反映出:近年来,更多的堂会不再是一种回避公众事务的消极态度,而是以更加进取的态度,以多种形式来回应现今的各种社会问题。
至于堂会关注的社会问题,"赌博合法化"的时事议题令赌博问题成为最多堂会表示关注问题,由99年的1成跃升4成;其次是关怀扶贫、关注失业情况以及反色情问题均各占多成多。
同时,教会对具争议性的同性恋问题的关注也有明显的增加,由1999年只有5.2%的堂会,上升至2004年的17.5%。
期待下次普查更能见证教会的使命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会与社会关怀"总结时指出,《普查》显示了过去5年本港教会的社关意识及参与有所提升。
"教会与社会关怀"认为,近年来政府的政策如"一笔过拨款"、"校本条例"等,必使教会不再扮演"合约承办者"的角色,促使基督教团体再思办学与办服务的使命。
"教会与社会关怀"又指出近年某些争议性课题如"基本法23条"、"赌波规范化",及"反性倾向歧视立法"等令更多堂会意识要采取"社会行动",而非关怀式服侍。
作者最后表示,教会应更多在公共空间里表达信仰立场,向不公义之事发出声音,从而发挥教会在社会中的先知角色。
"教会与社会关怀"最后表示:"我们期盼下次普查反映的数据,更能见证教会的使命与香港社会的健康发展,两者不能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