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易:如何把壞撒瑪利亞人變成好撒瑪利亞人?

過去幾周裡,小悅悅事件是中國媒體的熱點,這個熱點最後也傳到了美國的主流媒體,這個搖動中國民眾對中國優良傳統的信心的話題,具有強烈的中國色彩,它又會如何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呢? 洛杉磯時報報道了小悅悅事件前前後後,包括法院的相關判例,以及事件後的社會反應及相關的立法討論,在報道這些幾乎與美國民眾無關的事情,時報在一開始用了一句「你如何把壞撒瑪利亞人變成好撒瑪利亞人?」這句問話,就一下子把中國面臨的難題變成美國人十分明白的話題了。 好撒馬利亞人是西方文化中一個很著名的成語和口頭語,意為好心人、見義勇為者。它來源於聖經的《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37節中耶穌講的寓言: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受了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但不聞不問。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路過,不顧隔閡,動了慈心照應他。在需要離開時自己出錢把猶太人送進旅店的故事。小悅悅事件簡直就是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故事的現代版,從這個角度切入報道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不同文化的國家的一個社會事件,一句話就把文化距離拉近為零。 這篇報道出色之處,不在它的內容及深入程度,而是這種四兩撥千斤的不同文化溝通能力。這一點是我們許多在做不同文化交流工作的人必須認真學習和跟進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移民越來越多,以及中國對外經濟活動的增多,中國文化向外進行交流的活動也多了起來,當中有不乏好的活動及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一些文化交流的內容並未注重中西文化不同之處所造成的障礙,因此使不少交流活動未達到預期效果。 其實中國故事是可以敘述給美國民眾聽,也可以保持中國的本質,但卻說得很美國化。像上面提到的洛杉磯時報有關小悅悅的報道就是一例。 如果我們在報道中國的小悅悅事件在中國所引發對中國傳統道德討論時,引言是關於中國傳統美德的話,顯然就馬上在我們與美國讀者之間築起了一道牆,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在看到中國傳統時,根本無法再往下讀下去。 巧妙地一句「你如何把壞撒瑪拉亞人變成好的撒瑪拉亞人」就把隔斷交流的牆拆了,同時鋪上了一條交流的橋梁。這就是我們從事文化交流人要認真實踐的事。 ******** 作者:朱易,本報專欄作者。曾任教於中國中南大學,現任《國際日報》總編輯。著有《活出不平凡——現代西方十大品格典範》(培根文化出版社),《美國長春藤大學校長演講集》(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教會發展大趨勢》,《重回安提阿教會》,《從爲奴之家到應許之地》(山行文化出版社)等著作。 專欄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和觀點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