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香港神学院,抢眼的莲雾树映入眼帘。葡式碎石浪纹地面,以及两旁颜色明亮的建筑令人感到心情舒畅。走进行政楼的小房间,院长张天和牧师及教务长张明光教授已经备好热茶,亲切地等候。 神学教育界近年来不少神学院面临招生困难,但香港神学院(港神)今年的招生却不俗,收生更有年青化趋势。本报记者上月走访了港神位于九龙塘的校园,了解港神受年青学生欢迎的原因。 从今年招生情况开始谈起…… 港神的收生情况过去几年起伏不定,但今年收生情况相当不俗。张天和回顾,疫情初期的2020年是收生谷底,全职新学生仅有个位数,疫情和移民潮让不少人对报读神学感到犹豫。随著疫情及移民潮缓和,2022年开始回升至双位数,约有13至14名全职学生报读。之后虽然再有回落,但到2025年又再次回升,目前已有十多名新生,预计至夏季还会继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生中有过半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龄中位数比往年大降。张院长分析,这可能与移民潮后的社会变化有关,更多年轻人愿意承担教会事工,加入全职侍奉的行列。
五大优势吸引年青神学生 张天和院长认为,港神吸引学生报读有几个理由。其中首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港神的校园设在市区,对学生来说非常便利。他解释道:"譬如说,特别是兼职的同学,下班后来上课都赶得及。"相比一些位于郊区的神学院,市区校园的吸引力更为明显。 港神在过去两年多次举办读经日及灵修营等面向教会的公开活动,反响热烈,吸引了大量弟兄姊妹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教会认识港神,也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校园的氛围和设施。"有些教会说不知道有港神,参加活动来到才认识我们的学院,看到我们的装置、校园氛围,还有同学义工的热情接待,让他们更了解港神。"张院长认为,这是港神招生上升的第二个原因。 年青具活力的师资团队 港神的第三个优势,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师资团队。张院长笑著提到:"我们的老师真的很年轻,有些30多岁就已经读完博士,还有教育经验,来到神学院教书。"这些年轻的老师不仅专业知识过硬,也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有趣的是,甚至有些老师的外貌年轻到被误认为学生。"我们还有老师被误会是同学,因为有些同学年纪比老师还要大!"张院长也指出,香港神学院界整体正经历师资换代,"现在很多神学院的老师逐渐退休,新聘的老师年纪普遍年轻,这是大趋势。" 扩建两年多 校园更具明亮舒适 港神于2022年底扩建,与相邻的播道神学院旧校舍打通成两万呎土地,重新设计了校园中间的广场,并将整个校舍重新翻新。校园内的建筑髹上鲜艳明亮的橙色、粉黄色系,甚至教员室和课室外墙都大胆采用深粉红色,让整个校园更具年轻感。张院长表示很多弟兄姊妹都很喜欢新校园,校园2023年9月重新投入使用。翻新后的校园不仅提升了硬件设施,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且充满家庭感的学习环境。
(上)充满青春气息宿的学生温习室,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专属书桌。(下)学生温习室与教员室中间有茶水间及共享空间,师生常聚在此处高谈阔论。(图:基督日报) 师生关系密切 充满"家"的氛围 此外"家的氛围"也是吸引学生报读的第五个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不想做一间大的神学院,只是做一间小的神学院。"这是香港神学院(港神)院长张天和牧师谈及神学院的定位时所说的话。在规模较大的神学院,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较为疏离,但在港神,师生如同家人般相处,让老师能够更专注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并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很多学生都反映,老师和他们的关系很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张院长补充道。 港神学生对老师的称呼也充满亲切感,而不是传统的"教授"或"院长"。身旁的张明光教授也笑著说:"我们的学生叫老师都会加一个『Sir』字,比如他们叫我『明光Sir』。" 港神以"小而精"作神学院的独特定位,这种定位不仅体现在师生比例上,更在校园建筑设计及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上体现,将学院塑造成一个真正的"家"。 扩建后的港神校舍面积约三万四千平方呎,可容纳全日制学生60多人,对于本港的神学院来说属于中等规模,足以容纳目前的学生人数。张天和提到,扩展前学院曾只有三十多名全职学生,但已经感到空间紧张,因此学院不会盲目扩张,而是以保持良好教学环境为前提。 港神的校舍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师生互动的便利性。张明光教授分享道:"一般神学院的老师办公区和学生活动范围是分开的,学生要走几层楼才能找到老师。但我们设计上,学生每天出入都会经过老师的办公室。" 校舍内有一个共享的休憩空间,学生和老师经常在这里聚脚。"学生常聚在这里聊天、喝咖啡。老师也会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的设计让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
饭堂文化:师生围餐添家的气氛 "饭堂文化"是令港神有"家的味道"的重要一环。饭堂没有售票处,没有快餐台碟头饭,老师和学生围著桌子一起盛汤夹𩠌吃饭。这样的围餐方式让师生有更多机会交流,气氛日常而温馨。张院长笑著说道:"可能学生在家里也未必每天这么齐人地吃饭。" 在港神,老师和学生一起聊天、吃饭,这样的互动让学院的气氛非常融洽。张明光教授也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自然,不会因为身份而疏远。这样的气氛让学生觉得学院就像一个家。" (未完待续。下篇将介绍香港神学院的课程定位、理念及特色,如何能打造出贴近社会、走进人群和适合教会现实处境的课程。)
学院饭堂采用围餐方式用餐,老师和学生像家人一起用膳。(图:基督日报)
延伸阅读: 【专访香港神学院一】巿区中的神学院:给年青人一个"神学‧家" 【专访香港神学院二】当社区遇上神学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课程 【专访香港神学院三】非一般神学院:开放思维 奠基实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