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香港神學院,搶眼的蓮霧樹映入眼簾。葡式碎石浪紋地面,以及兩旁顏色明亮的建築令人感到心情舒暢。走進行政樓的小房間,院長張天和牧師及教務長張明光教授已經備好熱茶,親切地等候。 神學教育界近年來不少神學院面臨招生困難,但香港神學院(港神)今年的招生卻不俗,收生更有年青化趨勢。本報記者上月走訪了港神位於九龍塘的校園,了解港神受年青學生歡迎的原因。 從今年招生情況開始談起…… 港神的收生情況過去幾年起伏不定,但今年收生情況相當不俗。張天和回顧,疫情初期的2020年是收生谷底,全職新學生僅有個位數,疫情和移民潮讓不少人對報讀神學感到猶豫。隨著疫情及移民潮緩和,2022年開始回升至雙位數,約有13至14名全職學生報讀。之後雖然再有回落,但到2025年又再次回升,目前已有十多名新生,預計至夏季還會繼續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生中有過半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年齡中位數比往年大降。張院長分析,這可能與移民潮後的社會變化有關,更多年輕人願意承擔教會事工,加入全職侍奉的行列。
五大優勢吸引年青神學生 張天和院長認為,港神吸引學生報讀有幾個理由。其中首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優越。港神的校園設在市區,對學生來說非常便利。他解釋道:「譬如說,特別是兼職的同學,下班後來上課都趕得及。」相比一些位於郊區的神學院,市區校園的吸引力更為明顯。 港神在過去兩年多次舉辦讀經日及靈修營等面向教會的公開活動,反響熱烈,吸引了大量弟兄姊妹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讓更多教會認識港神,也讓參與者親身體驗校園的氛圍和設施。「有些教會說不知道有港神,參加活動來到才認識我們的學院,看到我們的裝置、校園氛圍,還有同學義工的熱情接待,讓他們更了解港神。」張院長認為,這是港神招生上升的第二個原因。 年青具活力的師資團隊 港神的第三個優勢,是年輕而有活力的師資團隊。張院長笑著提到:「我們的老師真的很年輕,有些30多歲就已經讀完博士,還有教育經驗,來到神學院教書。」這些年輕的老師不僅專業知識過硬,也更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 有趣的是,甚至有些老師的外貌年輕到被誤認為學生。「我們還有老師被誤會是同學,因為有些同學年紀比老師還要大!」張院長也指出,香港神學院界整體正經歷師資換代,「現在很多神學院的老師逐漸退休,新聘的老師年紀普遍年輕,這是大趨勢。」 擴建兩年多 校園更具明亮舒適 港神於2022年底擴建,與相鄰的播道神學院舊校舍打通成兩萬呎土地,重新設計了校園中間的廣場,並將整個校舍重新翻新。校園內的建築髹上鮮艷明亮的橙色、粉黃色系,甚至教員室和課室外牆都大膽採用深粉紅色,讓整個校園更具年輕感。張院長表示很多弟兄姊妹都很喜歡新校園,校園2023年9月重新投入使用。翻新後的校園不僅提升了硬件設施,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且充滿家庭感的學習環境。
(上)充滿青春氣息宿的學生溫習室,每位學生都有自己專屬書桌。(下)學生溫習室與教員室中間有茶水間及共享空間,師生常聚在此處高談闊論。(圖:基督日報) 師生關係密切 充滿「家」的氛圍 此外「家的氛圍」也是吸引學生報讀的第五個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不想做一間大的神學院,只是做一間小的神學院。」這是香港神學院(港神)院長張天和牧師談及神學院的定位時所說的話。在規模較大的神學院,師生之間的互動可能較為疏離,但在港神,師生如同家人般相處,讓老師能夠更專注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並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很多學生都反映,老師和他們的關係很密切,甚至可以說是亦師亦友。」張院長補充道。 港神學生對老師的稱呼也充滿親切感,而不是傳統的「教授」或「院長」。身旁的張明光教授也笑著說:「我們的學生叫老師都會加一個『Sir』字,比如他們叫我『明光Sir』。」 港神以「小而精」作神學院的獨特定位,這種定位不僅體現在師生比例上,更在校園建築設計及校園生活每一個細節上體現,將學院塑造成一個真正的「家」。 擴建後的港神校舍面積約三萬四千平方呎,可容納全日制學生60多人,對於本港的神學院來說屬於中等規模,足以容納目前的學生人數。張天和提到,擴展前學院曾只有三十多名全職學生,但已經感到空間緊張,因此學院不會盲目擴張,而是以保持良好教學環境為前提。 港神的校舍設計也充分考慮到了師生互動的便利性。張明光教授分享道:「一般神學院的老師辦公區和學生活動範圍是分開的,學生要走幾層樓才能找到老師。但我們設計上,學生每天出入都會經過老師的辦公室。」 校舍內有一個共享的休憩空間,學生和老師經常在這裡聚腳。「學生常聚在這裡聊天、喝咖啡。老師也會和學生一起交流,這樣的設計讓師生之間沒有距離感。」
飯堂文化:師生圍餐添家的氣氛 「飯堂文化」是令港神有「家的味道」的重要一環。飯堂沒有售票處,沒有快餐枱碟頭飯,老師和學生圍著桌子一起盛湯夾餸吃飯。這樣的圍餐方式讓師生有更多機會交流,氣氛日常而溫馨。張院長笑著說道:「可能學生在家裡也未必每天這麼齊人地吃飯。」 在港神,老師和學生一起聊天、吃飯,這樣的互動讓學院的氣氛非常融洽。張明光教授也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很自然,不會因為身份而疏遠。這樣的氣氛讓學生覺得學院就像一個家。」 (未完待續。下篇將介紹香港神學院的課程定位、理念及特色,如何能打造出貼近社會、走進人群和適合教會現實處境的課程。)
學院飯堂採用圍餐方式用餐,老師和學生像家人一起用膳。(圖:基督日報)
延伸閱讀: 【專訪香港神學院一】巿區中的神學院:給年青人一個「神學‧家」 【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專訪香港神學院三】非一般神學院:開放思維 奠基實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