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芳指教会救急不救穷 促从根本起订灭贫方案 關銘恩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上午10:19 从事基层服事30多年的禧福协会总干事刘达芳博士在最新一期通讯中探讨了教会有足够资源却在解除贫穷的舞台上缺席的原因,她认为主因在于华人教会在神学和传统上偏重个人而不理会制度,重果而不重因,救急而不救穷。她并提出教会必须从正视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开始,去制定有效措施杜绝问题再生。 刘博士该篇文章引述了最新公布的09年教会普查数据,指出香港教会有足够资源去改变贫穷社区。从数字看全港有1250间教会,有44.5%的堂会有教育工作,包括246间开办幼儿教育,176间办小学,134间办中学,又有近64%堂会聚集点有提供社区服务,其中有285间温习室、201间扶贫服务、134间有家庭服务,108间有儿童托管服务,108间有新来港服务、64间有就业支援服务。再加上43间教会参与爱心粮仓派发食物,又有21间教会参加了支援贫困家庭青少年成长的向导计划。 "按这数字,香港教会在扶贫或社区脱贫上有擧足轻重的影响力。"刘博士总结指出。 她又从该普查中有关教会参与社区服事的数据,去探索教会忽视社会公义问题的原因。数据中显示75%的教会有捐款救灾、48.7%的教会有探访或服侍社区人士,又有46.3%的教会以金钱或物资援助有需要人士,但向非政府机构反映意见的只有16.8%,有5.6%的堂会成立小组去关注社区问题,而向政府反映意见的堂会则更少,只有1.9%。 刘博士指出该数据反映了教会在解决贫穷问题的舞台上缺席的主因,在于神学及传统上著重个人、不理会制度,重果而不重因, 救急而不救穷。 刘博士认为近年虽有不少教会透过各种的扶贫计划去帮助社区有需要人士,比如爱心粮仓派发粮食、又有向导计划帮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发展,确实接触不少贫困人士及家庭并为他们提供了实质的帮助,不过她指出这些所接触的人只是"冰山一角",仍有绝大多数有需要的人未得到帮助,教会需要注视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才可真正解决问题,比如长者贫穷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老无所养。 三方结合探究问题根本 就具体策略,刘博士提出可让参与社区服务的教会与学校及机构组成关注社区的核心成员,一同去探讨贫穷的现况、成因、解决方案,再向地区政府提交"灭贫措施"意见书。 她亦提出一些具体建议,比如针对贫穷家庭上网困难,教会可给学童提供一个有电脑和导师的安舒的温习环境,去舒缓跨代贫穷的根本问题。又例如教会增建老人院舍及社区中心等服务,同时满足区内长者需要照顾的需要,又能提供基层就业机会。此外鼓励商家在贫穷社区投资创业亦是缓和地区性贫穷问题的方法之一。 最后刘博士指出教会并非在"四墙之内",耶稣基督的福音亦不是拉人上教会,盼望教会能做到的是"住在人群中间,与街坊相聚,帮助学习孩子补习,将食物带给贫困人士,又与单亲家庭同哭,与精神病患的同行,叫无依靠的老人有欢笑。这样,社区的人一定怀欢愉热切的心情等待教会的人来到。" 禧福协会计划将各区教牧组织起来,一同去探讨社区的贫穷现况、成因及解决方案。有意参加者可致电35839341联络曾女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