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校園事工前線牧者談華人留學生:機遇與挑戰

北美校園事工前線牧者談華人留學生:機遇與挑戰
從2020年疫情以來,中國大陸赴美留學人數明顯下降。很多人因此認為,北美校園事工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但北美使者協會校園事工的彭召羊牧師發現,華人留學生群體依然是廣闊且急需的禾場,事奉者需帶著「國度」的戰略性眼光,繼續為神國培養工人。

彭召羊牧師與同工Patrick,近期在使者雜誌陸尊恩牧師的 訪談節目 中分享了他們對校園事工的觀察。留學生人數變化,Z世代特質復雜,作為前線督導,他們對校園事工有豐富的經驗和一手資料。

留學生人數下滑,但仍佔重要比例

根據可見數據,自2020年疫情以來,中國大陸赴美留學人數確實有所下降。當被問及「北美校園事工是否已接近尾聲」時,彭牧師和Patrick指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校園依然佔有重要比例。

彭牧師本人曾在90年代赴美留學,這段經歷讓他確信:如果中國學生有選擇自由,美國始終是首選。在過去中國大陸出國留學的800萬學生中,60%以上選擇了美國。

近年來赴美留學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彭牧師認為是中國經濟下滑及中美關係緊張。但他仍保持樂觀,認為本屆政府只要政策上減少限制,赴美留學人數將很快回升。

Patrick從統計數據角度補充,美國並未刻意限制中國留學生。從高校發出的學生簽證數量和美國海關入境數據來看,疫情確實帶來短期衝擊:2018至2021年學生簽證數量下降,但2022至2024年逐步回升。與印度留學生簽證下降趨勢相比,未來四年,中國學生很可能重新成為在美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群體。

中國留學生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約50億美元,這也是特朗普總統提出歡迎60萬中國留學生赴美的原因之一。儘管如此,政策與敏感學科限制仍然存在。例如,川普政府在第一任期曾以「中國間諜活動」為由啟動「China Initiative」,調查在美中國籍科學家,數十名學者被起訴。今年5月,美國參議員盧比奧提出全面撤銷中國留學生在關鍵學科(如人工智能、量子物理、航天科技)的簽證,以限制其深造。

留學生畢業去向與校園事工策略

留學生群體不能輕易進入美國就業市場,更大比例的留學生畢業後會選擇回國。這意味著校園事工必須抓住留學生在美國的時間,在有限的幾年中完成門訓與屬靈栽培。

彭牧師指出:「越來越多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回國,這迫使校園事工更精準地抓住機會。我們不僅在這裡培訓學生成為門徒,更希望他們帶著使命回到中國。」

Z世代的特徵與挑戰

對於「Z世代」(1997–2012年出生)留學生時,兩位同工都指出,他們與上一代人有顯著差異。

彭牧師分析,這一代人多數是獨生子女,在互聯網與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中長大,普遍受過良好教育,英文能力出眾,很多人掌握一門樂器,注重自我形像,具備正義感,有環保意識,也普遍愛國。從智力條件看,他們表現突出,但情商與抗壓能力相對不足。他們缺乏吃苦經歷,面對孤獨或困難時容易手足無措。

「雖然他們看似擁有一切,但內心仍然孤獨與掙扎,更加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必須真實(authentic)。在一個普遍缺乏信任的社會氛圍中,Z世代極度看重關係的真實性。如果我們願意坦誠分享自己的軟弱和不容易,他們反而會給予尊重。」彭牧師強調。

Patrick則從「數字原住民」的角度補充:「Z世代習慣短視頻和碎片化信息,注意力更短。他們對唯一真理和權威性有本能的懷疑,他們接觸真理往往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而是通過『體驗』,因此更渴望看到真實的信仰與真實的群體。」

此外,中國的Z世代還有全球獨一無二的背景:獨生子女文化。大多數孩子成長在「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中,父母和祖輩的過度關注讓他們習慣於成為核心。他們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因而在社交和團隊合作方面相對薄弱。

基於2023年一項針對華人留學生的研究,中國留學生普遍採取「隔離型文化適應策略」:傾向於與中國同學扎堆,保持中國文化認同,不願主動與美國學生或其他國際生深入交往。這也意味著,校園事工必須有華人基督徒深入校園,否則他們(華人留學生)很難被觸及。

本土機構退場,華人教會承接重任

訪談中,兩位同工都提到一個現實趨勢:美國本土的校園機構(如Cru、InterVarsity、Navigator)在華人留學生中的影響力正在減弱。過去這些機構所牧養的國際學生中,三分之一是華人,如今比例下降到五分之一。加上華人學生本身的文化隔離傾向,這些機構在華人群體中逐漸退場。因此,牧養和傳福音的重擔,正在越來越多落在北美華人教會與校園事工者的肩頭。

事實上,一些原本專注校園事工的華人教會也在逐漸退出,這讓校園事工的處境更加艱難。

彭牧師呼籲:正因如此,當前的處境更需要禱告,也更需要「道成肉身」的投入——進入留學生群體,與他們同住同行,把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

儘管挑戰重重,彭牧師仍然堅信,校園是北美華人教會復興的重要根基。

「校園就像我們家門口的『橡膠工廠』,不斷培養出新的人才。自1963年成立以來,基督使者協會一直與北美華人教會配搭,結出許多果實。今天走進任何一家華人教會,你都會發現許多牧師、執事、同工,當年都是在校園裡信主、成長起來的。」

他強調,北美華人教會的復興,與校園事工密不可分。

Patrick補充説:「校園事工必須不斷調整模式。我們的團隊每年都在評估與更新服事方式。這是神磨煉我們、讓我們捨己的途徑。如果教會也能形成這種文化氛圍,就會經歷爆炸性的成長。」

他説,學生群體每年都在更新,唯一不變的是神的呼召。

「只有神知道他帶來的學生是誰,只有神知道他為我們預備了怎樣的資源。我們必須依靠禱告,與神保持緊密連結。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感恩,並看到教會因而得到極大的祝福與更新。」Patrick説。

延伸閲讀: 旅美學者:美國大學校園事工正在「荒廢」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