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思想家马丁‧布伯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近代的一位犹太裔思想家。1750年在波兰的犹太社会中兴起了充满著热忱、喜乐、宗教情操的犹太人。他们的信仰极其严谨,后来就成了所谓的"虔诚派"。而布伯的思想就是渊源于此。他们感到上帝的同在,也感到个人与个人之间要有亲密的团契,同时人对自然也需要有亲密的关系。布伯认为,信仰不是将圣经看作死板的教条,乃是神与人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有的神学家认为,"普通知识"往往是对客体的知识,而对"启示知识"所包含的对象不是客体,乃是主体。 布伯以"我——你"的名次来解释启示与信仰。他用神观、人观与世界观三方面来解释圣经。不少更正教的神学家和新约圣经学者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都引用过他的观点。布伯的作品中最出名一句话是——"所有真正的生活是『遭遇』。"今分述如下: (一)布伯认为"我——你"这种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婚姻,男女青年彼此将自己无私的给与对方。他说:"每一个真正的『我——你』遭遇的地方,上帝也在那里。" (二)"我——它"的解释与"我——你"相联。先有"我——你",接著就有"我——它"。布伯认为"这一位有位格、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藉著祂所造之物,我们也可以晓得祂是『永生的上主』。"有的哲学家称此为"有灵性反应的宇宙"。 布伯思想对圣经解释的三大贡献: (一)布伯在他提出的"社团观"中指出,不仅不要欺侮寡妇、孤儿和异乡人等弱势族群,而且还要很好善待他们。布伯认为,上帝是要人、他人、社团都存著"我——你"关系,彼此应该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社团。 (二)信仰对白——上帝与祂的信徒之间不是死板的教条仪式来维持,乃是如耶稣所说的"来,跟随我!"这是彼此有亲密关系的交通。 (三)布伯认为"我——你"的关系可使人对自然有新的了解;而"我——它"的关系能发现万有中也能领略到一些神的奥秘。 我在研读布伯的生平时,同时也想起了一件往事。那一次,我从巴黎搭夜车去罗马。上车后,我心中暗想,这么长的旅途中,总得为主作一点事,想不到与我在同一个卧铺车厢的是带著孩子的一位韩国男子。我开口向传起福音来,可是那韩国男子不谙英文,好在孩子上幼稚园时学过一些英语,于是他担起我们的翻译。奇妙的是,这位先生最后竟然决志信主! 当时,我心中暗想神果然在我们中间行了美好的事。我和那位平生素未蒙面的韩国男子在同一个卧铺车厢,而且他还带著能为我们英文翻译的小孩,这些岂不是表明上帝早已就预定了这一切吗? 所以在我看来,这位韩国男子从巴黎上车并在车上信主这件事跟布伯的理论正好不谋而合,可以称得上是布伯思想具体实际的应用,说起来实在令人惊讶。 **** 作者: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是他最满意的作品,本书亦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