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的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旗下「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探討內容涵蓋兒童青少年事工、長者關懷、聖經研讀及現代科技(如AI)應用等多個領域。
于宏潔牧師於1993年開始了位於加州的「矽谷基督徒聚會」(Silicon Valley Christian Assembly)並任該教會牧職至今。2008年,他又成立了「香柏木培訓中心」(Cedar Training Center)。
于宏潔牧師在主題講座《從聖經看21世紀華人教會之門訓與契機》中,系統性梳理聖經中的門訓典範。他首先列舉舊約範例:亞伯拉罕訓練家中「精煉壯丁「擊敗四王聯軍、摩西培育約書亞、哈拿教導撒母耳、以利亞帶領以利沙,以及約沙法推行全民律法教育。這些案例顯示,有效的門徒培訓能造就「神家精兵「,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力量。
新約時代,耶穌基督更樹立了門訓典範。祂以關係為導向,透過小組模式建立門徒;保羅與提摩太、彼得與馬可的互動,也為教會歷史留下寶貴傳承。於牧師強調,門訓終極目標是「使人更像耶穌,並成為基督見證人」,為此信徒需:享受基督內住、接受基督代替、活出基督榮美。
如何培養出像基督一樣的人?於牧師提出要多多仰賴神、基督與聖靈的工作:主權在神,神藉環境塑造人;基督呼召我們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他;藉著內住的聖靈的教導、更新與變化。
他又指出,應展開「以建立基督身體為導向」的門徒培訓:神所要的是團體的見證;個人的長進與接受培訓都是為了嫉妒身體的建立與團體的見證。
「門訓是基督復興眾教會跨時代的大使命。」他説,有效的門徒培訓與屬靈傳承必須建立在下面五個基礎上,才可能深入持久:
穩固的真理根基;持續地依靠聖靈的大能;屬靈領袖的榜樣;參與者美好的心志與素質;有目標和具體可行的培訓計劃。
他回憶起2011年美西差傳大會,當時一位門徒培訓的領袖指出,教會的門徒培訓太膚淺,徒有理想、徒有理論,未能落地、未能深入。
「很多教會的困境就在這裏,讓我們一起突破。」於牧師指出,門徒培訓的最大挑戰是,(基督徒)聽得太多而活出的太少。引用香柏木培訓中心經驗,他將屬靈成長歸納為四階段:聽道→信道→行道→活道。
談及21世紀的教會所面臨的挑戰與契機,於牧師分析兩大時代特徵:A, 世界快速地改變與墮落;b, 互聯網與AI的全面崛起。
他鼓勵基督徒,面對社會的改變與墮落,基督徒不能只是無可奈何地被動回應。「基督徒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鹽。不要責怪黑暗遮蓋大地,黑暗只是在儘黑暗的本分,黑暗遮蓋大地是光的失職。」他説。
談及互聯網與AI的全面崛起,他指出,如今的孩子不需要等到18嵗才離開家,只需一部手機,孩子就已經開始離家了。手機甚至取代了父母的角色,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不再有親密感和依賴。互聯網已經吸收了人們的力量、精神、情感。
「但是AI不能取代聖靈的大能和基督的愛。我們要靠著聖靈建立關係。」
「從2017年到2022年之間,兒童主日學聚會人數每年級流失53.3%,有些教會甚至不再有兒童主日學。」於牧師在分享中引述了台灣教會的一則報告。許多教會已經辦不起來主日學的事實讓他難過。他認為,這應當促使大家採取行動。
最後他講到在21世紀的宣教中,華人擁有特殊契機與挑戰:「全球各地都有華人,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基督徒,這顯明神在普世宣教中的特殊佈局——祂將中國基督徒分散到世界各地,使他們成為跨文化、跨語言的「本土宣教士」。」於牧師説,「要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與屬靈傳承,因為他們已在當地紮根,語言和文化優勢顯著。」
他看到南美、歐洲等一些國家的華裔移民,第二代不僅精通本地語言,中文也流利標準;相較之下,美國的華人年輕一代(ABC)中文水平較低,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