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愛感動全村歸信天主
曾維州傳道。(曾維州傳道提供)
金錢圍村祠堂屋頂上豎立的十字架。(圖:基督日報)
曾維州傳道與團友參觀金錢圍村祠堂的歷史。(圖:基督日報)
隨著旅程的深入,一行五人來到了金錢圍村。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獨特的祠堂——鄭氏翰鵬家祠。令人驚喜的是,祠堂的頂上豎立著一個顯眼的十字架。曾傳道介紹,這座祠堂於2010年獲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它的故事與一段歷史、一位神父環環相扣。
金錢圍村祠堂大門有一副對聯:「滎陽世澤,通德家聲」。滎(音形) 陽是鄭氏家族的發源地,族人是春秋戰國時鄭國的後人。早期的鄭氏村民主要在荃灣從事菠蘿種植,但因政府徵地,許多村民在1929年選擇遷居金錢圍村,並建造了這座鄭氏翰鵬家祠。
不幸地,村民在建造過程中所託非人,負責建造的代表因嗜賭把資金揮霍精光,造成村莊的發展受到影響。在這個困境之際,來自意大利的區鴻慈神父(Rev. Diego D'Ayala Valva)的出現改變了村民的命運。區神父於1925年來到香港,他精通客家話,幫助了村民籌募資金以贖回被抵押的祠堂和部分房屋。
村民得到區神父的協助渡過難關,感激不已。據說在1935年的端午節,全村村民在祠堂共同信主,歸入天主教。為表感恩,村民甚至捐贈一座村屋給教會作為彌撒的場所,這村屋後來被命名為「鴻慈堂」,以紀念區鴻慈神父的無私奉獻。區神父後來於1989在香港離世。
隨著村莊的發展,該祠堂於1935年被改成小聖堂,名為「聖母七苦小堂」,並在上面豎立了十字架。傳聞村民還將祖先的神主牌丟入錦田河,可見他們在信仰上的轉變和誠意。
曾維州傳道對於金錢圍村的歷史深有感觸,他說:「賭錢真是可以輸身家,甚至賭掉了祠堂和房屋。但正是這樣的絕境,卻成為了聽見福音的契機。」他進一步提醒大家,無論生活好壞,每個人都應該在平靜的日子裡尋求信仰,因為神的愛在每個人身上都不會缺少。
村民遷往聖猶達堂做彌撒
聖猶達堂外貌。(圖:基督日報)
這故事還有後續。1967年,隨著教區的新教堂——聖猶達堂在錦上路落成,金錢圍村的村民轉至此堂進行彌撒,而原有的祠堂則被交還給村民並用作村公所。然而祠堂頂上的十字架依舊矗立,見證著這段信仰歷程的延續。
聖猶達堂所記念的是新約聖經《猶大書》的作者猶大,他是耶穌的親弟,也是初期教會的重要領袖。聖猶達不僅是基督傳入亞美尼亞的先驅,也是天主教信徒的一位主保聖人,專為那些承擔重擔的人提供支持。
對於天主教視猶大為「主保聖人」,曾傳道解釋:「基督教強調神是萬福之源,我們一切的幫助都是從神而來,如果將這些能力分配或歸功於各聖人,就是虧缺了神的榮耀。」
這次歷史信仰之旅不僅讓我們走過了金錢圍村的腳步,更透過村民的信仰故事,感受到歷史的深邃與信仰的力量。在苦難與困境中,上帝為村民帶來了希望,引導他們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