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访谈为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给香港教会、社会领袖、香港青年人、基督教媒体)之二。
领袖能力有限同情看待
谈香港领袖之前,梁永泰先从菲律宾说起。菲律宾人民认为马可斯(Ferdinand Marcos)总统当政时,人民认为他是美国的傀儡,指责他实施戒严法并涉及大量贪污,最终人民力量推翻了他的政权。后反对派领袖阿基诺(Ninoy Aquino)上任,他被暗杀后由他妻子科拉松(Cojuangco Aquino)接任总统。然而她在经济管理方面表现不佳。接下来她的军人副手接任,之后再转到一位明星当选总统,也未能解决问题。后来是学者成为总统,但贪污行为更为严重。"过去人们不断上街示威抗议,随著时间过去反对者逐渐放弃了。以前人们会问:『他们有什么问题?』今天他们则会问『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选来选去都选不出好的领导人,这表明根本是我们自身有问题。大家都只有这么多『斤两』了。"
梁博士话锋转回,香港情况亦雷同:从董特首到曾特首、从梁特首到林郑都各有自身不足,社会经历大浪暗涌,都未能缔造令巿民满意的政治社会环境。梁永泰认为对社会领袖不能一味怪责:"首先我们要同情领袖们,因为他们愿意承担责任,但到底能力有限,他们只是想做好本职工作。"
他说:"这不是『 他们』 的问题,而是『 我们』 的问题。我们没有栽培出足够的领袖,教会不讲领导力,商业只讲企业管理。我们先天不足,所以要感谢这些领袖的承担,认识到他们的限制,不应只是骂政府,而是要参与和帮助。"
他认为第二要承认我们的水平不够:"我们缺乏世界级的人才。我们处于全球角力的中心,议题是世界性的,但我们先天不足。不像李光耀,他在马来西亚和英国受过教育,准备充分,政治智慧高超,连马来西亚都怕他。他的妻子也非常聪明,两人都考第一,他有部署,而我们没有。"
香港"外行人管内行"
被问到当中的问题在哪里时,梁永泰认为是香港政府存在"外行人管内行"的问题,并缺乏本土智库。他提到一位前特首失言,竟称宗教和体育界无经济贡献。又曾任特首参选人的西九主席,提出西九龙文化区要综合五个参赛的世界级设计特色,无视设计整体性及法律版权等问题。他评论说:"这些领导者没有相关文化背景,却担任重要职位,反映出香港社会都是外行管内行。"梁永泰续说:"律师搞教育,以为自己是文官;但英国体系中的文官有通识教育,剑桥和牛津等大学有通识课的,我们基本上是没有通识的。我们专科专教。没有这些意识的,都是外行理内行。你怎么解雇都没用,都是水平差不多的人。"
他认为要全面市民提升,长远一步一步作出改变,才可望最终能产生更强的社会领袖。
领袖关注周遭行动至上 那么领袖有什么条件呢? 梁永泰说首要是上心(mindful),对周遭的一切保持关注和敏感:"无论是对地土、时间、物件、人、国家,还是对周遭的事物,都必须上心和记挂。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世界的关怀和行动。"他提到一位菲律宾朋友在电视上得悉马尼拉东边台风灾难的新闻,许多人丧生,五十万人无家可归。她立即开车数十小时前往现场,与他们悼念,参与他们的受难周,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这就是对世界上心并付诸行动的典范。
好领袖第二条件是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culture collaborative),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领袖还要有未来感(futuristic),能够预见未来的趋势和挑战;以及历史感(historical),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人人都是领袖 集合恩赐共享领导
"其实,人人都是领袖,领袖是一个团队。"
他提到《Community of Leaders》探讨了领袖的神学,而英国电影(Watership Down)讲到一群小兔子在搬家过程中,每只兔子在每个难关中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领袖是一个团队,我们常说的恩赐就是每个人的不同才能,这些才能共同组成一个群体。社会也是"领袖的群体"(community of leaders),不是谁比谁能干,也不是谁比谁地位高,不是一个人主导。"他提出社会需要更多的"共享领导"(shared leadership),能包括女性、儿童、老人和新移民的声音。
梁博士经常提醒建筑公司的老板要给南亚裔员工机会担任主管,并加以培养。他又提到北京一所农家女技术学校专门教授农村来的妇女洗发、推拿按摩等技能,梁博士建议让她们也认识历史和文学,因为这些学生将来也要成为主管:"不能把某些人群视为领袖,而把另外某些视为下人。不,人人都是领袖。"
圣经充满弱者成为领袖的故事。撒母耳从小就被培养成领袖;但以理即使在亡国亡家的情况下也被培养成领袖;约瑟在多难中同样被神培养成为领袖。他认为如果能够让家庭、教会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担当不同的领袖角色,未来就会涌现大批优秀的领袖。这就是"领袖社群"(community of leaders)的概念。
恩光书院多样化课程 培训多元化领袖
未来的领袖也必须能够应对科技的快速发展,他说:"科技是功能性的,可预测的,但科技本身并不足够。关键在于如何管理科技,而不是被科技管理。"梁永泰创辧的恩光书院开办的课程强调人性与尊严的领导力,帮助学生在科技时代中保持人性的核心价值;同时拥有未来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领先。亦让学生认识历史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成为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合作的领袖。 以信仰眼睛看世界,在社会中看见基督。
本报导是梁永泰博士在本报访问"给……的四封信"中《致社会领袖的信》,其余的三封信则探讨有关香港教会、香港青年人和基督教媒体的课题,为时代及教会界把脉,讯息令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