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牧師說,人每每在尋找自我價值,意圖用很多東西確立、證明自己,這是一種依賴性的需要,於是人為了證明自己,努力按別人的期望生活,為嬴取他們的讚賞。「我們說我們按別人的期望生活,更真實的是我們被期望所束縛,而且很多是病態性的期望。」他又說,「如果要自由、要得到釋放,就要活出神要我們活的,按祂的旨意活。」
「所以耶穌教導門徒如何達致真實正的敬虔,真正的敬虔是將眼目從我們的自由移開到上帝身上,告訴祂:我們一切的榮辱在乎祂,一切的焦點在乎祢差我們去的地方。我們一切依靠祂,像小孩拖著父親的手,欣然依靠祂,這樣做時,裡面有的依靠性需要就一掃而空。」學習敬虔的第一步是向上帝赤露敞開,”Just as I am”,一無所有,所有的都存乎神。
此外,余牧師亦提及其他屬靈的操練,其中包括除去虛假,別將事善事行在人前。對猶太人說,善事和公義的事有三件:施捨、禱告、禁食,是敬虔的表達,但耶穌提醒信徒在這三件事上要小心,不能變成宗教責任和炫耀自己靈性的工具。「其的界線很難分,我們自己也分不清是操練還是被虔敬。要謹慎,別落在為自己設的陷阱。」
余牧師特別提醒作牧者的:「做牧者總是要關懷別人,但不要嘗試去證明什麼。有沒有嘗試證明我是多好的牧者﹖……牧者關心人是出於悲憫,還是要證明自己是多好的牧師和傳道人﹖你的焦點是放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
三件屬靈操練
施捨——余牧師說,施捨是很自然的事,但當時不少猶太人高調作這事。他說,神不欣賞、也不會報答這樣的事。「當人做善事大事宣揚時,已得到他的賞賜,他的工價已悉數給他,上帝沒再欠他任何東西,是已經 “paid in full”。」施捨應是不動聲色,做了以後不覺是什麼一回事,甚至不想會否得到什麼賞賜。「我們與父親密至一個地步,我們所做的是呼應上帝的氣息、呼吸,我們做時感高興。」余牧師說。
禱告——猶太人每天有三次定時間的禱告,一些人總愛在十字路口作禱告,故意讓人看到他的敬虔。「耶穌說千萬別這樣,真正禱告是在隱密處,因為禱告是你和上帝間很私人的事,將生命的幽暗面呈視在神面前——最大喜樂是與神有密契。」
禁食——耶穌說禁食時不要像猶太人,把自己弄得蓬頭垢面,讓人知道他如何謙卑懊悔;禁食時要不留痕跡,因為這是禁食者與上帝間的事,要關心的是上帝是否看到內心真誠的懊悔。
余牧師最後說了一件事作結:數年前滕牧師80大壽時,分享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他在北宣開堂不久,一天早上五點返教會禱告,推開門,發現有一位姊妹在抹窗。他明白這位姊妹這麼早回來只有一個理由:不想讓別人知道。於是他立即退出去。多年來滕牧師從來沒跟人提及此事,直至他80大壽當天。
滕牧師說:「我默然離開是因為這是她的隱密處,是與上帝相交的地方。她的事奉是為上帝做,是她與上帝之間的事。」余牧師總結說:「這就是內在的靈性操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