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這個職業常給人風光與帥氣的印象:筆挺的西裝、擦得油亮的皮鞋、一絲不苟的髮型、才思敏捷的頭腦,以及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最近認識了葉氏律師行的兩位律師,他們在考量營運壓力的同時肩負社會責任,按學校和教會的需要提供付費和義務的法律服務之外,更致力於為弱勢基層提供法律援助,始終秉持基督信仰中「貼地而行」的精神,將專業與關懷結合。
走進律師樓,映入眼簾的是開放式的辦公區,穿著正裝和半休閒服的都專注地投入工作,氛圍輕鬆卻不失專業。會客室則是一片書香氣息,書櫃上擺滿了各類法律專業典籍,格外引人注目。在這裡,葉慶輝與柯曉宇兩位律師早已等候,熱情地招呼記者落座,隨後輕鬆自然地分享律師樓獨樹一幟的文化與價值觀。
葉慶輝、柯曉宇——跨界教師與金融律師的相遇
葉慶輝律師被稱為「跨界律師」。他早於1997及1999年先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經濟學及教師教育文憑,並先後於聖公會日修小學、黃竹坑天主教小學、聖保羅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任職十多年。在教學期間,葉律師目睹教學生態和持分者的改變,導致學校經常面臨法律問題的挑戰,令有熱誠升任校長或副校張的老師卻步。當中,常見的問題僱傭糾紛、校內維修工程爭議和匿名投訴等,都足以令學校的行政負擔大為增加和令管理層充滿無力感。
為了能更有效協助學校解決日益複雜的法律挑戰,葉律師在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任職期間兼讀完成法學專業證書並於完成實習後成功考取大律師資格。葉律師及後轉任事務律師並更專注教育、非謀利團體和慈善團體的業務。葉律師其後於2023年1月成立葉氏律師行,現已為超過130間學校提供付費和義務法律諮詢。葉氏律師行的服務學校眾多之餘,更包括不同宗派的學校,對教育界的法律支援大大提升。
柯曉宇律師從事律師工作已有20年,並在最初10年專注於公司上市業務,隨後8年在金融機構專責法律與合規 (Legal and compliance)工作,曾任康宏金融集團法律顧問。去年他受中學學長葉慶輝律師之邀以顧問身份加入其律師行,由內部律師(in-house lawyer)轉任事務律師領域直接處理個人法律事務,他發現這種工作模式讓他能以較優惠的收費提供協助,幫助他人的滿足感是他選擇轉型的重要原因。
守護校園——為學校出謀獻策提供法律支援
葉氏律師行對服務教育界有著特殊的負擔。柯曉宇律師作為聖公會學校的校董和家長,深知學校面臨的法律需求,例如教育局為學校提供很多指引日益繁多,每次開會都收到逾百頁的資料,專業的法律解讀和分析變得不可或缺。
又如近年不少學校面臨殺校危機,5年來89間幼稚園停辦,學校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校長和老師的去留、其他學校合併等考慮都容易衍生爭拗。此外亦有不少法律問題如牌照申請和吊銷,亟需專業法律意見。作為學校校董和律師會成員,柯律師每個月都會去中學帶領法律主題講座,旨在向學生提前灌輸法治和守法等觀念。
葉慶輝律師為學校提供法律諮詢之餘,更同時出謀獻策提出實用的解決方法。他留意到香港兒童自殺率高的現象,有學校甚至一年內有兩位老師在校跳樓自殺,對學生留下心理巨大和難以磨滅的創傷。為了避免學生和老師在校輕生,他曾向學校提出加建防護網,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在球類活動時不慎對玻璃窗和校內設備造成破壞,同時因為防護網兼備防墮網的功能,能有效防止老師和學生在校輕生和避免學校被外界標籤為「有問題」的學校,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參謀獻計,曾教書十多年的葉律師亦深明校長之苦:「我的角色與其他律師不同,一方面為了孩子的福祉去幫助學校預防危機,有時還要安撫校長緊張的情緒,舒緩他們的壓力。」他語重心長地說:「他們的壓力都很大。」
服務基層:免費法律諮詢填補社會缺口
「我們的團隊由志同道合的師弟、同學組成,律師行就好像一個大家庭有著共同目標。」
葉慶輝律師指出他們的法律服務不只局限於教育界,同時亦會服侍教會群體和社會上的弱勢階層,為基層人士提供法律支援。縱然葉律師發現近年法律服務費用雖然下調了,但許多基層人士仍因各種原因無法得到法律服務,導致權益受損。就此,葉律師團隊會按情況為一些由教會或社福機構轉介的基層人士提供免費初步法律諮詢和協助他們申請法律援助。
這些法律諮詢對求助者而言無疑是「定心丸」:「我曾經接觸一個個案:一位男士上來律師樓求助,我和他在會客室傾談了一個多小時,沒有收取任何費用。雖然這位男士最終沒有正式委託我們,但我覺得付出的時間是值得的,因為已經成功幫助他釐清問題,給予了清晰的方向。」
柯律師亦分享,他曾與一位舊同事的家人就一宗刑事案件進行了1.5小時的深入交流,儘管沒有收取任何費用,他仍感到這次對話意義非凡:「對我來說,處理法律文件是日常工作,但對當事人而言、尤其是刑事案件,他們要到警署報到和上法庭是很重大的事,會感到很害怕。」他又說:「雖然我最終沒有成為他的代表律師,但能夠緩解他的憂慮,對我來說比收取費用更有價值!」
然而當求助電話和諮詢不斷增加時,對律師樓無疑會帶來一些壓力。葉律師說:「他們只是來詢問法律意見,這使我們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但實際收益卻相對減少。不過我們工作不是要追求業績,而是希望能填補社會中法律服務的缺口。」
《聖經》上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曾在商業法律和金融界打滾的柯律師深深體會此點,他說,「雖然收入比過去20年在商業金融領域時少,但從助人中獲得的喜悅是多了!」
律師背後:真實的「法外情」
香港在80年代上演了一齣電影《法外情》,講述一名妓女被誣告殺害富商之子,一名年青律師抱著正義感為他平反的劇情感動不少人。在現實中黑白、正與邪比電影劇情更難定分界。在為基層人士提供法律諮詢時,律師接觸到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血淚交織的故事。
葉律師對此深有感受。他指出許多人往往將一些犯法者簡單標籤為罪犯和加害者,他感慨地說:「實際上,許多案件的當事人往往是『二次受害者』。」例如,一些基層青年因受財務公司的誘騙而犯法,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區區薄利,並非本意犯罪,背後誘騙勢力才是真實的加害者。
葉律師認為真正「十惡不赦」的罪犯極為罕見,多數人犯罪是因為缺乏處理困境的能力,可能是因為在學校遭受欺凌或家庭虐待,導致他們在壓力下作出錯誤選擇。
葉律師曾協助一名藏毒15公斤的輕度智障學生畢業生,他的家人都沒有出庭,只有母校校長和老師到場支持,整場官司都是校長出錢出力,令人難過和心酸。法庭前後見盡人情冷暖,為此兩位律師更希望秉持基督信仰的愛和更生精神,在法律框架裡為社會標籤的年輕人提供重生的機會。他說:「打官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當事人免於監禁,更重要的是重建他們人生。」
此外,葉律師認為法律服務不應僅限於處理訴訟,時間許可下更應多方面了解當事人的需要。兼具教師背景的他重視從教育的角度切入,他說:「每位來到律師樓的求助者,我都會深入了解他們究竟遇上了什麼困擾,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重新注入動力給他們人生的盼望。」
對於基層人士,律師行會按需要轉介當事人到社福機構提供持續的支援,並且藉助人脈網絡為有需要者提供實質援助:「我們會轉介有需要的基層人士到社福機構如聖雅各福群會,為沒飯吃的人轉介讓他們得到食物援助,亦為犯法者祈禱或引導他們認識信仰。我的同事甚至會到監獄探望當事人。」
他道出律師行的理念:「我們律師行不以業績為目標,而是相信神在社會中的角色,實踐盡力幫助的精神。」
培養法律新血:認識真理踐行公義
談及培育下一代法律人才,柯曉宇律師勸勉有志成為律師的年輕人要拓展視野,堅守原則。他強調:「商業社會充滿灰色地帶,必須清楚告知當事人法律界線,絕不踩紅線。」他認為,讀法律不僅要鑽研法條,更要關心時事,才能為當事人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培養法律精神亦要從小抓起。教會裡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對律師的工作充滿好奇,經常會問:「律師到底是做什麼的?」柯律師常利用這個機會教導他們公義觀,透過《聖經》故事引導他們思考。
他解釋:「法利賽人如何濫用律法條文來壓迫百姓,讓孩子明白法律本身不是『終極標準』非常重要。」但比起社會法律,柯律師更希望他們認識終極的真理,他說:「因此神的話語比法律層次更高,是我們一生都要跟隨的!」
在這條法律之路上,葉慶輝律師與柯曉宇律師用信仰與專業並肩前行。他們相信:每一個被聽見、被幫助的人,都是為社會帶來改變的起點,在冰冷的城巿帶來基督的溫暖。
採寫:Isaac, 撰文:Sharon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