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观察的"二楼教会"所见,一般是楼底较矮,面积较小,位于低层的环境也较为嘈杂,亦欠缺对外的招牌,不能像独立式教堂般有明显的外观象征,而在空间使用上也常作多用途使用,设计及布置风格大多简单,亦不太著重环境气氛和神学主题。他认为这些可视为楼上教会的特色。
他指出崇拜地方的"成圣"在于神透过空间向受造之物启示自己,与人相遇,所以楼上教会空间有限不应成为教会增长的束缚,而缺乏独立建筑或崇拜空间作多种用途,亦不会影响崇拜地方的神圣。
不过他建议教会若能在环境气氛、灯光效果、色彩运用以及宗教象征符号上多加重视及运用,则更能营造出一个神人同在的"神圣空间"。而圣经本身就充满象征与艺术的考量,因此华人教会需要重寻礼仪传统及象征艺术的丰富宝藏。
此外,吴教师亦提及圣殿的神圣包含"上帝配受最美献祭",我们应向神献上最好的,那些将次等的、家里淘汰出来的旧家私旧电器等留给教会的行为实在不应该。
注重平衡表达
吴教师建议楼上教会设计应既"以神为中心"又"以人为本",并且注意多个平衡性,包括说话与象征性表达的平衡,亲密与敬畏的平衡,以及崇拜与使命的平衡。
他举例教会使用玻璃大门能给人"欢迎进入"的感觉。他曾为一间教会作设计装修,参考了崇基神学院礼拜堂的做法,在礼拜堂旁边的一副玻璃幕墙前做了特别布置:用小块的石头铺地,上面再用粗树枝架叠成一个大的十字架。教会在崇拜时候会拉上幕帘,十字架就在会众旁边,营造耶稣基督同在的氛围,而崇拜之后会拉开幕帘,近距离看到市区建筑林立和街道,寓意信徒"奉差遣"进入社会,这是崇拜与使命平衡的体现。
他又指出教会如过份强调亲密则容易会忽略对神的敬畏,比如强调教会就是家,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家意味著有工人供自己使唤,做"大少爷",对教会亦缺乏敬畏的态度。他试过带过这样的一班年轻人去圣约翰座堂参观,他们在庄严的气氛下亦态度亦变得严肃,不敢随便说话,更有的自动低下头来谦卑祷告。
他认为崇拜空间设计与牧养有著重要关系,希望华人教会内会有更多相关的神学研究与训练,亦鼓励教会能激励弟兄姊妹发挥其美术和设计恩赐去服侍上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