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教會」設計有學問 助體現空間神聖

「樓上教會」設計有學問 助體現空間神聖
原為室內設計師的吳振義教師於上月一研討會上分享了他對設計與神學含義的反思和一些實踐經驗。(圖:基督日報)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密集,大部份教會位於商廈或住宅樓上,這已成為香港教會的一個特色。如何在有限空間內開闢出一個分別為聖的崇拜空間,教牧同工則必須多花心思。原為室內設計師的吳振義教師於上月一研討會上分享了他對設計與神學含義的反思和一些實踐經驗。

就他觀察的「二樓教會」所見,一般是樓底較矮,面積較小,位於低層的環境也較為嘈雜,亦欠缺對外的招牌,不能像獨立式教堂般有明顯的外觀象徵,而在空間使用上也常作多用途使用,設計及佈置風格大多簡單,亦不太著重環境氣氛和神學主題。他認為這些可視為樓上教會的特色。

他指出崇拜地方的「成聖」在於神透過空間向受造之物啟示自己,與人相遇,所以樓上教會空間有限不應成為教會增長的束縛,而缺乏獨立建築或崇拜空間作多種用途,亦不會影響崇拜地方的神聖。

不過他建議教會若能在環境氣氛、燈光效果、色彩運用以及宗教象徵符號上多加重視及運用,則更能營造出一個神人同在的「神聖空間」。而聖經本身就充滿象徵與藝術的考量,因此華人教會需要重尋禮儀傳統及象徵藝術的豐富寶藏。

此外,吳教師亦提及聖殿的神聖包含「上帝配受最美獻祭」,我們應向神獻上最好的,那些將次等的、家裡淘汰出來的舊家俬舊電器等留給教會的行為實在不應該。

注重平衡表達

吳教師建議樓上教會設計應既「以神為中心」又「以人為本」,並且注意多個平衡性,包括說話與象徵性表達的平衡,親密與敬畏的平衡,以及崇拜與使命的平衡。

他舉例教會使用玻璃大門能給人「歡迎進入」的感覺。他曾為一間教會作設計裝修,參考了崇基神學院禮拜堂的做法,在禮拜堂旁邊的一副玻璃幕牆前做了特別佈置:用小塊的石頭鋪地,上面再用粗樹枝架叠成一個大的十字架。教會在崇拜時候會拉上幕簾,十字架就在會眾旁邊,營造耶穌基督同在的氛圍,而崇拜之後會拉開幕簾,近距離看到市區建築林立和街道,寓意信徒「奉差遣」進入社會,這是崇拜與使命平衡的體現。

他又指出教會如過份強調親密則容易會忽略對神的敬畏,比如強調教會就是家,但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家意味著有工人供自己使喚,做「大少爺」,對教會亦缺乏敬畏的態度。他試過帶過這樣的一班年輕人去聖約翰座堂參觀,他們在莊嚴的氣氛下亦態度亦變得嚴肅,不敢隨便說話,更有的自動低下頭來謙卑禱告。

他認為崇拜空間設計與牧養有著重要關係,希望華人教會內會有更多相關的神學研究與訓練,亦鼓勵教會能激勵弟兄姊妹發揮其美術和設計恩賜去服侍上主。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