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青
作品:拉撒路,出來!
材質:紙面纏繞畫+電子合成
尺寸:A4
靈感經文:「耶穌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約翰福音11:43)
靈性意涵與視覺象徵:
紗幕象徵死亡與生命之間的隔閡,也象徵人在屬靈世界中的模糊與混沌。線條如潮,代表靈魂的動盪、人的思緒、禱告、以及神正在展開的拯救。中空的門形,正是那被命令「走出來」的出口,預表復活的大能;光從後方透出。如同主的呼聲本身:從永恆而來,擊破今世的黑暗。
這幅畫的主題是關於復活、穿越與呼召。輕盈的線條如同風中搖曳的靈魂,在光與影之間掙扎;背景褶皺迭迭。如幽谷、如墳墓,也如人內心深處不可言說的荒涼與纏結。
在那漫長沉默的深處,一句呼聲突如其來——「拉撒路,出來!」
這不是一個對古人說的名字,這是一句對今人靈魂的喚醒。祂在呼召那些從未認識祂的人,那些仍活在自義、自戀、恐懼、迷茫、理性主義裡的現代心靈;祂也在呼召那些已經認識祂、卻依然沉睡在屬世生活的麻布中、身披宗教外衣卻喪失真實生命感的信徒群體。
這幅畫正是:
死亡還在拉扯,光卻已刺破。
舊人仍未散盡,復活卻已臨近。
掙扎著的,不只是拉撒路。
也是今日的你和我。
我想,當這張極簡主義的黑白宣言出現在你眼裡時,它本屬於某個奢侈品牌的廣告。但此刻,它竟與一句震動墳墓的經文在靈魂深處共振:「拉撒路,出來!」(約11:43)這聲呐喊穿透兩千年時空,刺入當代人精心包裝的「自我風格」,揭穿一個殘酷真相:人類最深的「不真實」,恰是對死亡的偽裝式順從。
與往常一樣,早上六點前起床,爭取能夠進入zoom佔一席位,聆聽每日「清晨甘露」牧師的講經,今早經文是約翰福音第11章,當講到拉撒路復活,耶穌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時,我再次被震盪,想起當下流行的各種躺平以及自由之口號, 當即提筆有了這張小品的創作。
世界的墳墓:不認識上帝者的「風格囚籠」
時尚宣言說「做你自己」但若「自己」正躺在裹屍布裡呢?
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約11:21)
馬里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約11:32)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約11:39)
耶穌站在拉撒路墳前時,那人已死了四天。腐臭彌漫,死亡已成定局。這正是不認識上帝之人的真相:用消費主義裹屍布包裹靈魂:追逐限量款、網紅同款、身份標籤「風格」成了標價的裹屍布,裹住內在的虛空。用人設石牆封堵真實:社交媒體上精心剪輯的人生,職場中刀槍不入的偽裝,親密關係裡的表演性存在——石牆之內,靈魂早已停止呼吸。用存在主義香料麻痹屍臭:用「活在當下」「取悅自己」的香膏塗抹死亡,卻不敢觸碰終極問題:「我是誰?我為何而活?」
耶穌對著墳墓哭泣(約11:35),祂並非哭逝去的生命,而是哭人甘願活在死亡的幻覺中,卻拒絕真生命的呼喚。世界的時尚高喊「做自己」,卻從不提供打破墳墓的力量。
教會的墳墓:認識上帝者的「沉睡繭房」
更可悲的是,許多信徒活成「裝睡的拉撒路」:
禮拜日的裹屍布:主日虔誠唱詩,週一在職場攀附權貴;小組分享滿口屬靈術語,轉身對家人冷暴力,信仰淪為週末限定戲服。
教義的石牆:用神學知識堆砌堡壘,以「分別為聖」隔絕世界疾苦,卻對鄰舍的哭泣充耳不聞。律法主義是最高級的裹屍布,它讓靈魂窒息卻不留痕跡。
世俗的香料:用「恩典自由」縱容肉體私欲,用「文化融入」妥協真理底線。沉睡在世界的溫床,假裝聽不見基督「出來!」的命令。耶穌對馬大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約11:40)。許多信徒的悲劇不是「不信」,而是「半信」,信基督能叫死人復活,卻不信祂能叫活人出墳!
「出來!」是終極時尚的顛覆性命令
當耶穌喊「拉撒路,出來!」,一場宇宙級時尚革命爆發:祂命令死人行走:這是對死亡美學的徹底否定。基督信仰從不美化墳墓,而是用復活炸毀它!祂解開裹屍布:「解開,叫他走!」(約11:44)真自由不是「做舊我」,而是脫下罪與死的纏裹,讓基督重造的新我行走於光中。祂定義永恆風格:「刻意做自己」的最高形式,刻意效法基督(弗5:1)。當聖靈將基督的形像織入我們的生命,人性之美才達至巔峰,如荊棘中的玫瑰,苦難中的盼望,破碎中的溫柔。真正的先鋒派不是Gucci設計師,而是加利利的耶穌, 祂用空墳墓宣告:復活,才是宇宙間最叛逆的時尚。
親愛的讀者,你聽見呼喚了嗎?
抵擋上帝的靈魂啊,你精心打造的風格,是否正成為你的裹屍布呢?基督站在你的墳前呼喊:「出來!」祂要解開你身上消費主義、虛無主義、情欲主義的纏裹,賜你復活的、有永恆價值的生命形態。沉睡的信徒啊,你能否誠實面對自己正躺在怎樣的墳墓?是宗教形式主義?是世俗成功學?是隱藏的癮癖?今日,基督對你呼喊:「出來!」不要再用香料麻痹自己,讓聖靈的風吹入墳墓,使你行走在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成聖T臺上。
「拉撒路,出來!」,這聲呐喊,是神對你發出的終極時尚通牒:
要麼繼續在墳墓裡腐爛,要麼掙脫纏裹,在基督的光中活成復活的傑作。
時尚易朽,風格流轉,唯從墳墓走出的生命,在永恆T臺上永不退場。
「出來」,從死亡的墳墓裡走出來,黎明已到,霞光照耀天地,黑暗定要褪去。
專欄作者楊青,63年出生四川,13年受洗歸主,23全職義工服侍分堂,做過醫生、IT高管、記者、北漂、海漂;從事多個行業,非遺傳承人,藝術工作為主。2016年開始以藝術培訓教育為主,2000年疫情後開始探索學習藝術療癒,目前藝術療癒+美育教育,未來希望以聖經為根基的藝術療癒服務到各類需要的人群!
【當代藝粹】專欄由《基督日報》與「香港藝術動力」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