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合作進行的「小學學生精神健康狀況調查」,於今年1月至2月成<功收集了25間小學的1179名高小學生問卷,並由其輔導老師或學生輔導員填回其學校學生的資料作對比分析。
調查結果發現有40.6%的小四至小六學生有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而同時受到抑鬱徵狀及焦慮徵狀困擾有14.5%。而令人擔心的是,在這些高危的學生之中,只有三成受嚴重情緒困擾的學生已被識別及接受服務,另高達七成未被識別,以致未能跟進。
在那些高危學生的問題可能以不同形式情緒、行為及身體毛病表現出來,包括:情緒低落、易發脾氣、人際關係緊張、對學業/生活失去興趣、行為退縮/拒絕社交、時常頭痛/肚痛/肚嘔、自毀或甚至自殺行為。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梁淑雯博士表示對有關數字感到震驚,比美國、澳洲等國家更高出接近一倍,亦比其他韓國及中國內地為高。他指出,父母過份保護、學業壓力、同學關係或師生關係不好與學生的抑鬱及焦慮問題有關。
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計劃督導主任馮慶球先生表示,情緒抑鬱等問題是隱性的精神健康問題,很容易被家長、老師等視爲一般性行為而長期被忽略。所以有七成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學生未被發現,是一個計時炸彈。如果不主動協助他們,便會日積月累,最終可能會發展成抑鬱症、思覺失調等疾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若不幸發生自殺事才警覺亦已太遲。
調查機構並結合國外及本地經驗,作出一些具體建議,包括實施正面教育,及早識別機制,及早介入加強建立校園關愛文化,加強家長及教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支援,增強學校的輔導資源,加強兒童精神健康的研究工作等。
馮先生並表示他們會跟進問卷調查中焦慮指數或抑鬱指數較高的學生情況,有需要時會給他們提供輔導及支援服務。機構亦計劃開展正面教育及關愛自強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正向思維及抗逆能力。
相關新聞 中國逾一億人受精神病困擾 社會極需重視心理健康 80後僱員最不快樂 抗逆力比上一代弱 正確認識情緒病 與人生喜怒哀樂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