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學研討會】賴品超、伍維烈對談「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

天主教、基督教神學對談小組研討會

【香港神學研討會】賴品超、伍維烈對談「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
神學對談小組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其中一場主題為「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圖:基督日報)
【香港神學研討會】賴品超、伍維烈對談「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
賴品超教授。(圖:基督日報)
【香港神學研討會】賴品超、伍維烈對談「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
伍維烈修士。(圖:基督日報)
面對生態危機,近日香港神學研討會以「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為題邀請賴品超教授從基督教神學角度闡釋教會作為「受造管家」的使命,呼籲突破以人為本的拯救觀;伍維烈修士則依據天主教《願你受讚頌》通諭,結合聖方濟靈修傳統,倡導簡樸生活。 賴品超教授:打破神學傳統思維 提升環保意識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賴品超以《從「教會」思考教會在生態危機中的使命》為題發表專講。 他引述《宗教的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論文指出,香港基督徒對生態的使命傾向秉承「上帝管家」的職事態度,這非操控主宰的世界觀與儒家與道家的觀念相近,因此香港基督徒對生態的立場也可能受文化背景影響——未必完全來自基督宗教的神學立場或聖經翻譯。

他指香港教會常將傳福音與救恩訊息置於優先地位,在環保教育方面仍然薄弱。 從華人基督教神學傳統來看,華人教會傾向屬靈、個人並以人類為中心的拯救觀,容易忽視人與非人類受造界的關係。

賴教授指出,這種以人為本的傾向可從聖經翻譯中窺見。例如,華人教會常聚焦於《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即「使萬民作門徒」;但他認為若能將焦點轉向「大誡命」將為生態關懷帶來新的視野。「大誡命」是「愛鄰如己」,其中的「鄰」原可詮釋或延伸至人以外的生物與環境,然而和合本將其譯為「愛人如己」,不僅窄化了「鄰」原有的親疏遠近關係,也排除了將其關懷延伸至非人類受造物的可能。因此,他強調若能回歸「愛鄰如己」的寬廣視角來思考環保,信徒的態度將會更為積極。

從宗教改革的神學傳統看,教會是藉由上帝的「聖道」(話語)所創造。同樣,整個宇宙,包括生態系統也是上帝藉其「道」所造。因此,教會與受造界擁有同一位創造主,兩者關係緊密連結起來。而人類作為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一部分,不僅被呼召去認識神、與神建立關係,更被賦予「修理看守」的責任,成為自然界的守護者。 因此,賴教授認為在環保實踐的課題上,教會比起社會組織如政府、大學、非政府組織等更被賦予獨特的任務:「教會可藉著聖道與聖禮為上帝對世界的愛與工作做見證,這是無可取代的。」透過崇拜、宣道、團契與社會服務來提升信徒的環保意識亦是教會的使命。 伍維烈修士:貪念禍貧窮勿過度消費 天主教方濟會伍維烈修士指出,貪念越強,人心越空虛,就越有購買慾、佔有慾和消費慾,對環境做成嚴重破壞,而後果都由最貧困的人承受。」他又打趣說:「你貪人貧。 」 他引教宗方濟各2015年發表的《願你受讚頌》通諭,主題是「照顧我們共同的家園」,批判消費主義與過度發展,呼籲大眾對抗環境退化與氣候變遷。伍修士鼓勵信徒從個人生活實踐簡樸、關懷貧困者,同時也呼籲教會擔負起深化生態教育的責任。 伍修士亦引述十二世紀聖方濟的「生態默觀」精神,來說明如何透過受造物體驗天主。聖方濟將大自然視為一部令人讚嘆的著作,認為「天主藉此向我們說話」。他進一步闡釋,當我們在天主的計劃中默觀每一受造物,便能明白其意義與價值;我們越為萬物祈禱,就越能領會天主創造大地的心意,從中看見天主的臨在與美善。 最後,他與會眾一同頌讀聖方濟編撰的《造物讚》,並將印有頌詞的紙張摺成十字架,將讚美上主的話語與代表救恩的十字架符號結合,讓參與者透過視覺與觸覺,更深地體會創造與救贖的關係,從而深化對大自然的連結。 由天主教香港教區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聯合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9月28日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是次專題為「生態危機中的守護者」,賴品超教授講題為《從「教會」思考教會在生態危機中的使命》,伍維烈修士專題為《生態靈修的實踐及生態皈依的理想》。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