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為教會世俗化掩蓋福音信仰 編輯室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 上午1:42 第一屆周年牧養研討會2007昨天 (9月19日)開幕,探討在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本報訪問了講員之一的浸信會神學院講師鄧紹光博士,他以他研究多年的潘霍華的觀點,對照今天教會的光景,分享了他對當今教會情況的一些看法。 鄧紹光博士過去曾有牧養經驗,現在亦經常到處在不同教會分享訊息,對今天教會的情況有一定了解。 「潘霍華當日所面對的處境,當時的德國教會與今日華人教會相似,他的很多看法對我們有很多提醒。」 教會危機一:過於重視方法與技巧 鄧博士認為,當時德國教會屬於國家教會,當納綷政府上場時,教會漸漸傾向政府的帶領,慢慢失去以耶穌基督作主的信仰立場,反以希特勒作主。這背景似乎與香港教會無關,但若把「希特勒」三個字以「世上的想法」、「心理學」、「心理治療」等替代的話,不難發現原來香港情況與當時德國教會相似,不少世上的方法、學問正在蠶蝕香港教會。 「很多教會看到別人的教會有驚人增長,就一窩峰地去『取經』,追求技巧,以為掌握了技巧教會就可以救教會,但這只是神話,技巧只可以錦上添花,令弟兄姊妹聽著舒服。但講神的話語最重要的,是讓神話語能釋放出來。改變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上帝的話語。」 另一方面他對不少教會存在隱憂。不少教會中有輔導事工,或舉行以輔導學為主的親子、教養子女等講座,認為輔導是「中性」的,但鄧博士不以為然:「有的人認為輔導能幫助人發掘生命的問題,可以拯救人,但實質上只有神的話語能救人,這是牧者的職責,是輔導員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取替的。牧者身份與事工兩者不能混淆不清。」 教會危機二:話語世俗化 他說「真正的教會群體,是一個屬於唯有上帝的話掌管——即『靈的群體』。另一種是『魂的群體』——在上帝的話語裡加入很多人的意思,人的理想、衝動、品性、策略等,這樣很容易與信仰混淆、出問題。」 他認為香港教會受世俗化思想影響很深,如很重視是否可行 (workable),用商業社會角度考慮事工的可行性,因而忽略了福音的信仰。而潘霍華則強調教會的建立在於上帝的話語、在於聖靈的工作而不在人為;在實踐上,教會的活動應更多教導神的話語而不是以其他交誼活動取締。 教會危機三:險變「超巿」 鄧博士又認為一些教會在發展過程中失去輕重的權衡,重視周邊的東西而將福音邊緣化。「一些大教會用服務吸引信徒,如方便信徒的車位、有菲傭的安排等,久而久之,教會變得像超巿——選擇對自己方便的教會而不是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他表示,教會的建立是彼此服侍,在基督裡相待而不是像顧客一樣。 最後鄧博士表示,香港教會需要重新認清自己的身份,確定教會是基督所確定的群體,用上帝的話語才可牧養弟兄姊妹,這是最根本的地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