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中國媽媽更棒》一開始就列出了蔡美兒對女兒的十項要求,如不准在同學家留宿,不准留在學校玩,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每門功課至少得到A,必須學習鋼琴或小 提琴等,還講述了她不准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以求得突破等經歷。
蔡美兒認為她的做法是不認同西方理想化的選擇和自由,她認為如果讓孩子來選擇,他/她會永遠選擇電腦。《為什麼中國媽媽更棒》作者也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 子的教育,恰當執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美國的家長當然同意孩子會永遠選擇玩這一項,但他們之所以還是不認同蔡美兒的做法的一個重要原因,並非是有關對自由和選擇的定義,而是有關孩童時代的定義。
對大多數美國家長而言,孩童時期不是職業訓練時期,它就只是個孩童時期,完成學校的家庭作業,玩跳繩,玩足球,棒球,與同學一齊促迷藏,周末看電影等等,才是孩童時代 的主要內容。
把孩子的社交活動幾乎抹除,是美國家長無法認同的教育理念,因為他們認為人際關係是孩童時代要學習的一個人生技巧,而不是像蔡美兒認為浪費時間,好的人際關係將塑造好 的人性,象蔡美兒的做法,是把孩子當作為人在訓練,成績是上去了,但風險是,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的行為卻可能仍然像孩子。
孩童時期就是天真的遊玩,誰都同意,但如何解決可怕的上名校的壓力?SAT,ACT怎麼考?誰都沒有答案。美國家長可以讓孩子天真的遊玩,但亞裔家長卻是坐不住的,他們非要行 動不可。因此盡管有爭論,《虎媽戰歌》仍然是一本對他們十分有用的“育兒手冊”。
【朱易,本報專欄作者,曾任教於中國中南大學,並組織基督教信仰與文化報紙侍奉美國華人社區,現任國際日報總編輯。著有《活出不平凡-現代西方十大品格典範》(培根文化 出版社),《美國長春藤大學校長演講集》(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教會發展大趨勢》,《重回安提阿教會》,《從爲奴之家到應許之地》(山行文 化出版社)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