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英:氣候變化衍生人道災難
林超英指出,當前全球氣溫呈現跳躍式上升。雖然2015年巴黎協議設定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但現已達到1.6度,其中2020至2022年間更急升0.4度。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可追溯至1970年代消費主義興起。為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生產商擴大貿易規模,大量生產導致工業污染加劇環境破壞。此外,富裕國家過度開發地球資源,自然環境惡化水源被污染,蚊蟲滋生引發瘧疾,加上糧食危機,迫使貧窮國家民眾大規模遷徙成為難民,當中甚至不乏高級知識份子,令氣候變化演變成人道災難問題。
統計顯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造成了三分之二的氣候暖化,而頂端1%的富人則導致五分之一的氣候變化。林超英批評富裕國家只顧發展卻忽視基層民眾的價值:「基層勞動者的工作最貼近土地,是人類最高貴的工作。」
他亦向本報表示,戰爭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他以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加沙地帶的戰爭為例,該衝突已排放189萬噸二氧化碳。隨著歐盟宣布加強軍事武裝,預計將產生更大量的碳排放。戰爭不僅加劇氣候變化,武器釋放的毒氣更造成嚴重環境污染。
要應對氣候變化,林超英建議香港巿民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他自己堅持不使用冷氣,並建議大家將冷氣設定在攝氏27度,因為這是最符合人體舒適的溫度。他強調並非反對使用冷氣,而是提倡避免浪費、明智使用。
戴沛權教授:赤貧國家承擔富國禍害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戴沛權教授以「全球氣候公義的探討與實踐」為題。他首先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碳排放來自食物生產,其中牛肉的影響尤為嚴重。由於牛是反芻動物,在消化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甲烷,這導致碳排放上升,佔整體環境污染的2%。
戴教授強調氣候變遷與環境公義息息相關。他舉例說,全球每年約有5億人感染瘧疾,其中100萬人不幸死亡。這些案例大多集中在非洲地區。這是由於氣候暖化與水源充足,為蚊子創造了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其數量激增30%至100%。頻繁的降雨導致池塘水質不均,進一步助長蚊子繁殖,同時也擴大了牠們的地理分佈範圍,將病原體帶入新的、缺乏免疫力的族群。
他進一步說:「北半球已發展國家如歐美日等地區製造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後果卻主要由赤貧國家承擔。」他舉例由於極端氛候,2013年強烈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中部,造成嚴重傷亡。當時菲律賓代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質問富裕國家只管空談缺乏行動,促成了兩年後《巴黎協議》的簽訂,要求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戴教授坦言,氣候變遷的嚴峻形勢無法逆轉,「由於溫室氣體將在大氣層中持續存在超過一個世紀,各國領袖必須加強合作,至少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以內。」
在實際行動方面,國際組織如施達基金會已開始向印度農民發放大豆種子,協助他們提升應對疫情和災害的能力,保障糧食安全。而個人層面,他建議使用循環再生物品、關閉不必要的電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肉類消耗與食物浪費等。
他最後強調,對抗氣候變遷不應寄託於政客推動的政策,因為人的謀算終究有限,「最重要的是與上帝同行,共同改變這個世界!」
夏志誠主教:保護地球是跨世代責任
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引用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呼籲信徒善待這個受造的世界。夏主教將人類比喻為強盜,而受傷害者就是地球。他特別引述教宗方濟各在《願你受讚頌》第53節中的話,指出過去200年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共同家園造成的破壞是史無前例的。
夏主教強調,作為世界的一份子,我們不該對生態危機視而不見,就像故事中祭司和利未人對傷者漠不關心。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言「最需要改變的就是人類本身」,夏主教也認為:「人心的污染才是環境污染的根源。」
他進一步闡釋,好撒瑪利亞人願意為有需要的人改變原定計劃,我們也應該以同樣態度對待地球生態。例如選擇使用再生紙雖然成本較高,但為了生態環境我們需要學習付出。他再次引用《願祢受讚頌》第222節中「自我節制,知足常樂」的教導。
他認為大眾需從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中覺醒,將目光投向未來:「如果因為我們的罪過導致地球物種滅絕,那該怎麼辦呢?」
好撒瑪利亞人「看見」傷者而動了慈心「『看見』是關鍵,看見了才會『感動』,感動才會行動。」 他籲基督徒以身作則持公義及憐憫的心,為地球作出動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