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指出,在香港,拾荒者是非正規工人(informal worker)。他們收入嚴重低於最低工資水平,無法維持生計;拾荒工作協助社會再生產,是社會運作實際上必須有的工作,他形容為「做了在社會上不太被察覺,但不做卻會被人察覺」的工作。雖然對社會有貢獻,但拾荒者在社會中的價值嚴重被剝奪,付出與回報不相稱。 拾荒者為「價值」非為「價錢」 工作
綠谷科技 (ArgoGo) 聯合創辦人及喵坊 (Mil Mill) 創辦人葉文琪指出,儘管價值不被重視,但拾荒者會認為被丟棄的紙皮不應被遺棄在街上,應該被清理。他們覺得這項工作有「價值」,而非只是「價錢」。
他指一些拾荒者出來「執紙皮」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幫人:「有拾荒者對我說,別人幫過我,我就執紙皮幫返他。」他表示拾荒者非常重視尊嚴:「不少認為自己有手有腳,可以出來工作還可收取報酬,覺得十分合理。」認為拾荒者是「真心英雄」。 政府補貼回收作扶貧混淆視聽 對於這群非正規工人,政府有規定回收紙皮的價錢,有人視之為對拾荒者的「補貼」。但歐陽達初認為這想法是相當錯誤,因為實際上他們付出的勞動力所得的價值遠低於應有。因此他認為所謂的「補貼」可說是一種錯覺。
葉文琪認同所說:「『補貼』這個字眼會讓人錯認政府已給予拾荒者應有的工資。但若將政府補貼視為『扶貧』,是將真正需要處理的問題模糊了。」
他認為「回收就是回收,扶貧就是扶貧」,拾荒者應被納入回收政策中的一份子,並被視為正規工人。
他提到當年政府在街上設立三色回收桶,招承辦商處理回收品。他當時曾建議政府讓拾荒者承包回收工作,讓他們收取政府服務費,並能將回收物賣錢,一舉兩得,可惜因涉及勞工法規和勞保等問題未能實行。
他批評道:「香港政府對整個環保政策缺乏想像力,常常只是想找一間大機構承包一切。」
長者「轉型」拾荒工作?
研討會從拾荒者議題延伸至長者勞動的討論。長者年老後難以尋找工作,是否只能從事清潔、保安、洗碗或拾荒等工作?是否有其他選擇?長者就業在本地勞動市場中為何被視為毫無價值?人的晚年是否就應被社會淘汰?
歐陽達初指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相比,香港的長者就業率偏低。基於環境因素,香港政府需大力推動長者就業,商家也應改變長者缺乏生產力的觀念。目前市場能吸納65歲或以上基層長者的工種主要為清潔和保安。然而,長者身體負荷能力轉差,這些工種的時間要求長、消耗大,對長者構成沉重負擔。
現時政府對長者的資助僅為生活津貼,但長者仍需極為節儉才能維持生活。即使從事清潔或保安工作,也往往因體力不支而難以長期持續,因而一些長者轉為拾荒以幫補生計。雖然部分拾荒者從中尋找意義,但仍不能忽視實際生活開支的需要。
葉文琪認為:「歸根究底,長者出來拾荒與香港勞動市場對長者的排斥、養老保障不健全、長者高齡化,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無法控制等因素有關。」 教會與拾平台合作支援拾荒者 被問到拾平台是否可能在教會內倡議這些新角度?鄧永謙指出,教會有自己的步伐和事工發展方向,主要專注於建立人和牧養人。由於資源和人手有限,教會目前能夠從事的多為慈善工作,例如探訪和建立關係。
他指出,拾平台也有與教會合作落區探訪長者和拾荒者,而教會現時的角色是在社區中「補位」,繼續協助探訪街坊:「教會探訪能讓街坊知道仍有人關心他們。教會在了解他們的近況後會反映給我們,幫助我們跟進。」 他又表示,目前教會尚未全面思考社會保障的概念,因此在幫助拾荒者和長者等課題上,教會可與拾平台合作,一起分工關心這些左鄰右里,補社會支援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