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會中的褔傳和信仰實踐」研討會

天主教社會訓導系列--培育信徒倫理道德觀

「多元社會中的褔傳和信仰實踐」研討會
會上邀請不同的代表發表他們對褔傳和信仰實踐的看法。(圖:天主教勞委會)
由聖神修神哲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以及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舉辦的三場社會訓導研討會,已於6月23日正式結束。它們分別為4月份進行的「從商業倫理看公道工資」、5月份的「探討基督徒、公民及公職人員之間的身份關係」以及6月份的「多元社會中的褔傳和信仰實踐」研討會。

6月23日,主辦單位邀請了印度University of Madras的Felix Wilfred教授分享了「普世教會和亞洲教會文件中如何看福傳及印度教會的經驗」,還有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宗教學部教授楊玉蓮分享「香港社會下的福傳意義」,以及宗座教友委員會委員及教友總會幹事會成員黎育輝主講「香港教會的實踐」。

多元化的香港社會看福傳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宗教學部教授楊玉蓮綜觀香港的現狀,說明社會上充斥著經濟掛歲、財團壟斷、貧富懸殊的現象,使人變得焦慮、彼此不信任、冷漠,從而希望能走捷徑,不願意作長遠的投身和承擔。針對福傳的視象,她說,福傳不等於量化,不是用來填滿教會的空位。

近十年香港福傳意識漸漸增強,教友明白傳教的使命及責任,並付諸於行動,也衝破過往較被動、含蓄的傳教方式,能以言(宣講)及配以行(見證)實踐。楊玉蓮說,信徒對關社認識較擴濶,並有具體參與、關心弱勢社群;當中也有不少人持續進修、接受培育,加深對信仰的認識。

今天我們所宣講的是甚麼「喜訊」? 楊玉蓮表示,「福傳」需要在不同時代的處境反省其意義,簡單來說是回應人深處的人性渴望。正如Prof. Felix Wilfred所說的「以人學作基礎的福傳」,意即讓人知道人的價值及寶貴、人是彼此相連、同為一體,讓人洞悉生命的意義,在人生的困苦中仍存有希望以及學習喜樂地生活。

最後她提到基督徒需締造福音化的環境,提倡對生命的維護、人的價值及尊嚴;在商業社會中活出正確的倫理及道德觀,把信仰與工作結合,活出信仰的生命。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