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聖經協會上周五舉辦了一場講座,分別邀請了從事寫作工作的詩人兼作家施瑋,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現任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黎子鵬教授作為講者,分享以聖經作藍本的小說創作和釋經工作。
她分享了幾個聖經詩歌審美的要點:首先,靜是人最自然的天性,有了這種天性,而對世間的事物有所感動,配合上詩詞的韻律美,從而表達出心中的感動。其次,詩歌有教導性、禮儀性、愛情歌頌以及先知的信息,是社會的基礎。再者詩詞的形成,大多是人的閒愁而生出來,但以遁第一點的「靜」而生出世間的事物的有所感動,所以詩更多是因心靜,而生信心脫出一切的閒愁。
除上述的「靜」與「愁」之外,還有「悟」,對各種事、物、人的頓悟,也生出了詩;此外用詞精而簡是詩的關鍵之處。最後,人乎其內,出乎其外。一顆赤子真誠的心可以譜出一首好的詩。她更即席朗讀《歌中雅歌》內的兩段,深情的文章配上她的動人聲線,立即將與會者帶進其創作的詩歌世界中,令人神往。
黎子鵬教授表示晚清時期,基督教傳教士以中國民間流行的讀物形式將《聖經》化成章回小說。而當時的中國民間有說書的傳統,他們會將一些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以一種夾敘夾議的形式,由說書人將故事說出。當時《聖經》就是由此傳播民間,也加深了聽者對聖經故事的印象,也令內容更立體地呈現出來。在黎教授的詮釋角度中,他認為我國古代的儒家思想與聖經記載的教義是互通的,甚至可以以儒家的思想,詮釋聖經教義。
答問的環節中聽眾踴躍發問,而且問題大多圍繞以聖經作藍本的小說創作心得。
此講座為漢語聖經協會「2012聖經故事徵文比賽」頭炮活動。徵文比賽已開始接受報名, 詳情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