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谈"神学生灵命谁之责" 編輯室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下午5:26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前院长陈济民近日发文探讨了神学院与神学生灵命塑造的关系。陈院长认为神学院的角色是神用来塑造教牧成长的工具,而真正让一名教牧成长,除了神学院以外,教会和神学生本身亦有责任。 陈济民认为神学院的核心使命是"塑造真正认识神、活出神的救恩而事奉神的人"。他表示曾有一段日子以为神学生和神学毕业生的灵命塑造是神学院的责任,但在读过保罗"亚波罗算甚么?保罗算甚么? 无非是执事,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你们相信。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的经文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无意中占据了神的地位",确认"教牧的成长是神的工作,神学院和神学院老师只是神用来塑造教牧的工具"。 他同时强调神学院需要避免寄望藉著一门灵命培养的课程达到目的,但是他认为学术的课程中其实亦可以融入实际的生活层面,例如哥林后书中保罗讲述如何将救恩落实在宣教和牧养生活中、《罗马书》是宣教神学好教材、《诗篇》是历代教会灵修祷告的宝库、《箴言》讲的是智慧的生活,这些都可同时是学术课程,同时又是培育学生灵命的教材,而实践课程亦同样可以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 无独有偶,华神牧育部的麦耀光在本月在本港一神学教育咨询会议上亦是探讨神学生灵命成长问题。他认为教会对神学生的灵命成长亦有一定责任,在推荐信徒报考神学院前有责任应确定其灵命成熟的,而神学院的角色只是"加工"。不过他亦建议神学院老师可以将学教育与灵命培育加以整合,并以自身信仰灵命品格上对学生作身教和言教,亦建议神学院由专人如校牧或属灵导师等有效推行神学院的灵命培育工作。 灵命成长的责任该由神学生自己去负责,但神学院只能是环境和资源的提供者,而神学老师则只能充当"助产士",协助学生面对属灵生命的成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