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熱談「神學生靈命誰之責」 編輯室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下午5:26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前院長陳濟民近日發文探討了神學院與神學生靈命塑造的關係。陳院長認為神學院的角色是神用來塑造教牧成長的工具,而真正讓一名教牧成長,除了神學院以外,教會和神學生本身亦有責任。 陳濟民認為神學院的核心使命是「塑造真正認識神、活出神的救恩而事奉神的人」。他表示曾有一段日子以為神學生和神學畢業生的靈命塑造是神學院的責任,但在讀過保羅「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 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的經文後,才發現自己的想法「無意中佔據了神的地位」,確認「教牧的成長是神的工作,神學院和神學院老師只是神用來塑造教牧的工具」。 他同時強調神學院需要避免寄望藉著一門靈命培養的課程達到目的,但是他認為學術的課程中其實亦可以融入實際的生活層面,例如哥林後書中保羅講述如何將救恩落實在宣教和牧養生活中、《羅馬書》是宣教神學好教材、《詩篇》是歷代教會靈修禱告的寶庫、《箴言》講的是智慧的生活,這些都可同時是學術課程,同時又是培育學生靈命的教材,而實踐課程亦同樣可以落實在學生的生活中。 無獨有偶,華神牧育部的麥耀光在本月在本港一神學教育咨詢會議上亦是探討神學生靈命成長問題。他認為教會對神學生的靈命成長亦有一定責任,在推薦信徒報考神學院前有責任應確定其靈命成熟的,而神學院的角色只是「加工」。不過他亦建議神學院老師可以將學教育與靈命培育加以整合,並以自身信仰靈命品格上對學生作身教和言教,亦建議神學院由專人如校牧或屬靈導師等有效推行神學院的靈命培育工作。 靈命成長的責任該由神學生自己去負責,但神學院只能是環境和資源的提供者,而神學老師則只能充當「助產士」,協助學生面對屬靈生命的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