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光、叶菁华以神学角度看"教牧职事"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分题报告 編輯室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 上午1:42 在第二天的"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上,不少来自各神学院及机构的讲师及同工进行了分题讨论,约140教牧同工参加。 今早的会上,来自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邓绍光博士及崇基学院神学院的叶菁华教授从神学的角度探讨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邓绍光博士:潘霍华神学观看"教牧职事" 邓绍光博士以德国著名神学家潘霍华的教会论来探讨"教牧职事"。首先,从牧者的身份来看,潘霍华认为一个牧养教会的人一定是作耶稣门徒的人。教会属于耶稣基督,因此教牧亦要是属耶稣的人。所以作为耶稣的门徒的人是作牧养职事的先决条件。 第二,论到职事必须要理解教会本身不是一个组织、机制或一个个人,而是用上帝的话语和圣灵建立的群体,因此上帝话语的临在十分重要。而牧者就是要透过崇拜、教导圣经、探访关顾等职事将神的话语带到弟兄姊妹面前,让他们领受,从而生命被改变、建立,并在互相服侍里活出耶稣基督的生命。 叶菁华教授:普世教会协会有关教牧职事的神学思想 叶菁华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讲解此题目。他分享了代表了圣公会、信义宗、改革宗、浸信宗、循道卫理宗等宗派的普世教会协会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有关教牧职事的神学思想。 从普教协的文献来看,他们认为"职事"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职事 (Ministry),广义来说就是上帝的子民被呼召去做的服事。另一种是受按职事 (Ordained Ministry),就是获得恩赐,并获教会藉圣灵及按手礼授职,以带领整个整体的服事。 他接著提到教会群体的职事就是要宣告及预表神的国度,而受按的职事更是透过宣讲和教导上帝的话语、举行圣礼及在崇拜、服务等引导群体的生命,以圣集与建立基督的身体。 受按职事有三种形态:监督/主教 (bishop)、长老 (presbyter)及执事/会吏 (deacon),不同教会有不同的受按职事。而履行职事的应以个人性、同工性及群体性三者并重的方式履行,意即教牧职事除了个人关顾工作外,亦需要与不同区域或宗派的教会彼此联结支持,在群体的认可下进行。 最后他提出了数个问题,希望华人教牧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 "传道人/宣教师"职份(即不经按立而受聘于教会履行牧职者)从神学上应如何理解/定位 ? 2. 一些教会由执事会在就业市场中物色和聘请牧师,并按世俗的人事管理方式考绩。如此做法假设了怎样的教牧职事的神学?从神学上应如何理解? 3. 《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形容教会为"一、圣、大公、使徒的"教会。不设监督/主教职份的教会如何体现教会的使徒性 (apostolicity)? 4. 一些华人堂会实际上由女性承担教牧职事,但名义上仍要男性担任堂主任牧师。主教、长老、执事等职份应否有性别限制? 神学理据是否充分? 会上讨论气氛踊跃。研讨会下午将继续进行。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探讨"教牧职事"相关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