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办研讨会 学者探讨"80后"现象

教院办研讨会 学者探讨「80后」现象
四位来自不同界别学者探讨"80后"现象。
教院办研讨会 学者探讨「80后」现象
聚会吸引约200名师生及来自不同阶层人士参与,逼爆会场,气氛热烈。(图:香港教育学院)
"80后"的"冒起"只是传媒的炒作,还是一个各界必需认真解决的社会问题?"80后"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背后又有何意义?

香港教育学院日前举办一场研讨会,四位来自不同界别学者探讨"80后"现象。聚会吸引约200名师生及来自不同阶层人士参与,逼爆会场,气氛热烈。教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兼The Roundtable理事会主席沈旭晖博士表示,参加者之踊跃,反映了社会对80后现象的关注。

青年组织Roundtable community在反高铁事件上率先以"80后"这个名词代表青年,该组织支部总干事林辉先生会上表示,起初见只有菜园村民反高铁,人声单薄,所以用了大陆流行语"80后"代表青年,"竖起一支青年旗",结果令社会对青少年重新定义。他认为反高铁事件是以往保育、民主及青年运动的总和,是青年人不满政府侧重商业发展,拒绝聆听民间意见而引发延续的模式。

教院文理学院院长兼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联席总监莫家豪教授指出,从今天80后的现象中,看得见年轻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并引发社会以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他认为政府应为年轻人愿意关系社会事务而高兴,应视他们为香港的未来。他说:「社会有没有胸襟回应年轻人的提问、以及年轻人能否维持这种激情,则可能决定了香港能否寻找新路向。他还勉励在座的未来教师,要学会接受学生挑战老师的意见,对于90后及千禧后的声音要细心聆听。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杰伟教授从媒体研究的角度分析,认为现时的年轻人分为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群体与群体间可能没有交流。社会在整个有关80后的讨论其实也十分片面,但反高铁的青年却成它a运用"80后"这个标签,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商业电台策划总监及商业一台台长黄永先生以传媒人的角度,表示在任何社会议题中,媒体都担当推动议题讨论的作用。最近有反高铁的青年主动与他们联络,可见今天的年轻人已不再抗拒与媒体进行合作。

The Roundtable理事会副主席兼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兼任讲师黄培烽先生,比较了香港与内地的80后,认为内地的80后已经踏入成家立室的阶段,好像已失去以往对成就和理想的追求;而香港的80后能否维持今日的激情继续参与社会事务,则决定了未来数年香港的社会议题。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