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育學院講師梁恩榮博士在會上指出,自2009年9月通識科成為中四以上高中的必修科,課程強調議題的學習,每堂均討論到民主、人權、法制等帶政治性議題。而且課程目標之一是培育青年人批判性思考,此與教會一貫的宣教性教導相反。他預測若課程成功,將有不少批判性思考,以及關心甚至積極參與政治的青年人出現,而現時教會對政治性議題的討論不足,他提醒教會應該先知先覺預備好回應這個挑戰。
他指出其實政治體制的背後關乎的是道德及價值觀,比如民主體制強調的是公平、尊重、和透明的原則,是符合基督教所講的價值觀,不是與教會無關的。他提出,教會的牧者和為人師表的很應該擔當起神交託的責任,引導青年在不同議題討論中找到共通的價值,產生對基督教價值的認同,從而將青年人帶入教會,這就是「危」中的「機」,所以現時正是教會大力做事的時候。
老師與教會教導對立 學生產生困惑
他表示當學生在學校和在教會的教導對立的時候,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他研究中碰到一個學生,他學校的基督徒老師鼓勵討論政治議題,但回到教會則被教導不應該談政治,說政治是複雜的,甚至在某程度上是骯髒的,導致這名學生困惑不安,甚至以「精神分裂」形容自己。而另一名學生的學校老師及教會牧者均一致地鼓勵參與政治及公衆事務的討論,並支持以遊行等行動表達對社會公義的訴求,這名學生表現得非常興奮,積極參與教會亦投入作為社會公民的參與。
梁博士重申09年通識教育之後,學生不只是在公民教育課才接觸到政治性的議題,而是在每堂通識課都會討論時下熱門的議題,他指出所以以後關心政治議題的青年人不再會是少數。他還指出而且學生對批判性思考的吸收,很快就會投射在學校上和教會上,那時教會將如何招架呢﹖若否定他們的想法,那麽青年人必定在教會流失。
青年人不等於網絡、Face book及Disco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邵家臻討論80後現象時指出,社會上80後與上一輩人群的矛盾不單由青年人而起。他借用李傲在《老人與棒子》一書的觀點提出,第一,老年人是否想交棒?第二,年輕人是否想接棒?第三,這是怎樣的棒﹖第四,老年人是否用棒去打年輕人?邵指出,以他多年教育以及社工的經驗所見,很多年輕一代不是讀不成書、不是沒有工作做,而是他們選擇不讀書,選擇不循著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及模式去走,他們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態度,他們是不屑去接這支棒。
他又提出政府和很多大公司都想了解什麽是80後,希望找到一套的模式或方法去「搞定」年輕人,然而他指出單改變形式是行不通的,不要以為透過網絡、上facebook,又或者去Disco這些青年人聚集和熱衷的方式就等於進入了年輕人的圈子。
牧者應審視自身態度 尊重、放手以及守望
會上70後牧師香港聖公會諸聖堂范晉豪牧師回應指出,青年人的特徵就是「敢闖、敢錯、敢創」,「日光之下無新事」,80後現象不是新事。他並提出面對青年人牧養,作為牧養者需要檢討自身的態度並作出調整。首先要尊重年輕人,不要標籤他們。他指出年輕人很醒目很眼利,若你表面上尊重他們,得到的回應必然是形式上的「交貨」,他們在你面前會像見感化官一樣做「角色扮演」,不會表現出真面目,這樣並不能達至真正溝通,無法進入他們的圈子。
他又指出牧者的角色不是監控,而是守望,真正的牧者是耶穌基督徒,所以第二個要審視的態度是放手。他說,牧人帶羊去到青草地後就放手讓羊吃草,並看守羊隻免於跌落懸崖或被襲擊受傷,同樣,教會做牧者的要懂得放手,讓年輕人有機會發揮,並將擁有的經驗和資源去支援他們,與他們一起做事。反之不放手,過於謹慎,懼怕新事物發生,將年輕人提出的改變當作「洪水猛獸」,守舊擔心改變,或指責青年人是愚蠢或差勁的,都將行不通。
范牧師表示在教育改革的挑戰下,教會要重新反思教會觀。教會是肢體的整合,教會需要的是聯合而非統一。所以面對青年人牧養要改變監控和灌輸的手法,將過往上而下的關係轉變為同行者的關係,互相學習,彼此接納,讓青年人的特質得以釋放。
他提出這需要牧者及上一輩有廣闊的胸襟,當被青年人觸到痛處的時候,作為牧者能否容讓更多可能性發生,給與空間讓上帝去作工﹖教會又是否容納得下「頂心杉」?又是否能將年青人看為指出問題的「先知」呢﹖
青年人不是問題 處事人的態度本身是問題
邵家臻還提出人習慣於警覺「問題」的發生,講求盡快解決問題,找尋最見效的方法,然後就“close file”。他指出不應該將青年人看為“Problem”(問題),而是看為“Question”,若將他們作為問題看待,他們自然會「起鋼」,然後以馬虎交貨來回應,「我們要做的是Hold住,沉靜,先去處理自己裏面的不滿,然後是守望,作為守望者,我們是要看住他們免受傷害,所以我們能否暫緩發言?……難的不是要做什麽,而是沉著氣不做什麽。」范牧師對此表同意,表示牧者不要立即「驚、急、亂」,而是先不判斷,要學會留白和放鬆。




